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 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视 频|商 城|供 稿|产 经 资 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靠引进技术可打造国际竞争力?专家警告:不可能!

2006年02月17日 14:32

  中新网2月17日电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陈清泰日前在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专题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的弱点不仅在于产业规模、市场占有,重要的是以技术创新和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的不足;同时,企业企图依赖引进技术来构造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打造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陈清泰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这也是中国经济实质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威胁着中国的持续发展。不突破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上,不少企业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引进,最终掉进了技术依赖的陷阱,对此,陈清泰说,技术引进可以有两种模式选择:一种就是仅为了使用而引进,第二种就是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引进。由于改革过程中企业机制上的落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引进上肯于花钱,因为它的效益立竿见影。而对消化、吸收却吝啬于投入,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横向上,多家企业重复购买同一技术;纵向上,第一轮引进之后就是第二轮引进,结果是技术费用总量并不少,并没有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也没有培育出自己的技术创新力量。因此,企业企图依赖引进技术来构造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而打造国际竞争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陈清泰指出,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条件,最重要就是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而环保法律、技术标准、安全卫生法规、市场准入门槛等等都是政府推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措施。同时,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应该成为中国技术的亮点,应该为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对目前很多地区对外资的大量引入,陈清泰表示应冷静看待:如果不能在引进外资中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益,培育出本地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么我们不仅不能持续的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而且今天的繁荣可能就是日后的悲哀。(李涛)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