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探访三峡移民新生活:幸福生活的到来就像一场梦

2006年05月22日 07:08

  中新社三峡工地五月二十一日电 题:探访三峡移民新生活

  中新社记者 艾启平 全安华 王士斌

  个子不高,小平头,留着汉字隶书“一”字般的浓黑胡须,见到崔邦俊先生时,他正坐在自家门前遮阳棚下,悠闲地“叼”着一支香烟。在他眼前,正是风景秀美的长江三峡“高峡平湖”。不时,江面豪华游船打他眼皮底下悠悠划过……

  记者驱车来到三峡库区秭归县茅坪港附近采访。大红灯笼高高挂处的银杏沱村,就是崔邦俊的新家。过去,他家就在库区长江边上。由于三峡工程最终将蓄水一百七十五米,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安排,一九九七年,他从江边移民到了现在地势较高、交通便捷的银杏沱村,并利用自家房子开了间精致的小饭馆。

  “移民搬迁后,我家的生活状况完全变样了。”寡言的崔邦俊掩不住喜悦,“如今全家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收入。”

  崔邦俊说,三峡大坝即将建成,来库区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加之秭归茅坪港附近人流量大,他的小饭馆生意一直十分红火,平均每月可获纯利润四五千元人民币。而一九九七年以前,他通过做瓦工、木工活,一年到头也赚不了五六千元。饭馆生意火起来后,崔邦俊这个月还专门请了员工,自己当起了真正的小老板。

  银杏沱村是三峡库区一个普通的移民新村。据介绍,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至二000年,该村陆续从三峡水库一百七十五米蓄水线以下搬迁到现在的村址。该村现有农户八百八十六户、二千五百七十四人,以种植柑橘、茶叶为主,全村人均收入从一九九七年的一千八百元增加到二00五年的二千八百八十元,全村总产值也比过去翻了三番。

  据中国官方统计,三峡工程建成后淹没涉及湖北、重庆二十个县市区的二百七十七个乡镇、十一座县城,淹没陆地面积约六百三十二平方公里,淹没耕地三十八点九五万亩。从一九八五年开始,中国政府即着手三峡工程移民,一九九三年随三峡枢纽工程开工而全面展开。截至今年三月底,累计安置移民一百一十二点七八万人,建设各类房屋四千二百四十五万平方米,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一千五百三十四家。

  为改变原来库区民众生产生活落后状况,中国政府实施开发性移民政策,变生活救济为扶持生产,逐步增强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库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据统计,三峡库区二00五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一九九二年的一百五十二点四六亿元人民币,增加到了一千二百三十一点七二亿元,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七点四。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七千六百三十五元,增加了七倍,年均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七点三。

  为安置好移民,中国政府还对三峡移民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对破产、关闭企业实行核销银行呆坏帐,妥善安置职工生活、生产;耕地占用税也先征后返还,用于农村移民安置。二00四年至二00九年,将从三峡基金中每年提取五亿元人民币,建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三峡电站发电后,还将从电费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三峡库区进行后期扶持,再加上电站税后留成、农田水利专项基金、退耕还林和扶贫开发基金等。

  崔邦俊告诉记者,从过去勉强养家糊口到现在轻松当个小老板,幸福生活的到来就像一场梦。这个梦和十三亿中国人的三峡长梦一起实现了。(完)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