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新能源市场再现“中国苦力” 谨防透支性发展(3)

2010年11月15日 13:3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陷价值链低端

  以光伏产业为例,一位企业老总为本刊记者介绍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尴尬境地。

  中国发展迅速,但并未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潜在风险显性化。近年,中国的光伏产业往往受制于上游的硅材料,产业链各环节出现设备空置现象。同时由于价格上涨、上游厂商控制力量较强,往往会使得其成本超过整个组件的50%。

  多晶硅材料基本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十多家厂商手中。由于多晶硅一直存在供需缺口,高端材料的价格保持高位,项目投资巨大,促使各地许多企业投入到多晶硅生产当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在建和筹建的多晶硅生产线的产能达到116720吨,投资超过1000亿。

  按照目前中国10吨/MWp计算,这些单晶硅对应的太阳能电池量在11GMWp左右。但中国在多晶硅技术方面仍然处于低端,工艺落后,能耗比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存在一定的污染,竞争技术发展较快,国内光伏市场处于启动状态,这些都潜伏了风险。

  从2006年国际价值链的成本分布来看,电池工艺、系统安装和组件封装是增加值比较高的环节。但是组件封装技术和设备相对简单,投入少、启动快、风险小,同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利润率有限,它未来的空间必然被压缩,很难成为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但这契合了中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优势,故而吸引了中国大批厂商进入,大大压低了中国此环节的利润。从2007年产业链整体看,中国企业正是集中于电池/组件和硅锭/硅片环节,销售收入占整个光伏产业90%以上。

  当然,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还是取得了巨大成绩,2006-2007年,陆续共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技术水平与国际相当,但仍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层面,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系统集成方面,国内市场厂商众多,位居前列的仍然是国外厂商,中国的技术不逊色于国外,我国绝大部分独立光伏系统及100~150KW的并网系统控制器/逆变器基本已实现国内自行研发和制造。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多数厂商并未掌握价值链的高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国这种价值链低端的产业位置,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潜在的风险变成现实。多晶硅价格由于周期的影响,出现下挫,使得很多企业遭受了库存跌价的巨额损失,以及融资难的困境。同时,最受周期变动影响的肯定是那些非战略环节。据统计,2008年四季度至今,中国已经有350家左右的组件企业倒闭,目前只剩下50家左右。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