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坎昆的碳权角力 中国应争取发展低碳经济主动权

2010年12月06日 09: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气候是“全球最大的公共产品”,在“拯救全人类”的宏大命题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此问题上,本应属于利益共同体,但为什么每次气候峰会都会产生那么大的争议与分歧?

  事实上,全球气候格局变化的根本力量,并不仅仅来自环境本身,无论是一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是正在举行的坎昆气候大会,表面上看,博弈焦点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而实质则是在发展权、主导权及其减排资源的分配上。“碳减排之争”,只不过是发达国家霸权思维在低碳领域的延续。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碳霸权坐收渔利,另一方面又在利用碳霸权转嫁危机的责任。

  如今,碳减排权已成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转移责任的“资产”。《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相互转让他们部分“容许的排放量”,并允许发达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也正是从《京都议定书》诞生之日起,全球初步形成了以“碳信用本位”为基础的碳权体系。

  庞大的市场规模构成了碳货币的供给能力。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的碳交易量平均增长率超过320%,2008年碳交易总额达48亿吨,全球碳市场规模达到1260亿美元,而2004年还不到10亿美元。尽管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0.6%,发达国家更下降了3.2%,但碳市场仍然显示出了强劲的势头,市值达1437亿美元,增长6%,成交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预计为每年7亿至13亿吨,将由此形成一个年交易额高达140至650亿美元的碳交易市场。预计未来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从货币本位的角度看,碳信用与货币绑定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新趋势。目前,各国货币纷纷争当碳交易的主导货币,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试图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美元霸权体系的信用基础也被大大削弱。2002年以来,美元江河日下,进入战略性贬值周期,美元作为全球信用基础的根基严重动摇,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因此,美国在美元逐步失去全球储备货币信用优势试图为美元找到新的出路,正积极构建“碳权市场”,抢购、囤积二氧化碳排放权。

  此外,发达国家还围绕碳减排权和碳交易货币,积极搭建全球碳交易市场架构,并通过金融资本的渗透,构建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试图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中抢占制高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已成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最大的国家。然而,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我国碳信用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极不匹配,仍处于全球碳信用交易链的低端位置,凸显碳减排定价权、话语权的缺失。

参与互动(0)
【编辑:许晓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