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朱大可:我就是鲁迅的孩子 社会仅有仇恨远远不够

2006年11月08日 10:58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生于50年代的人谈鲁迅,心情是极复杂的,

  正如陈丹青所说,“我们这代人欢喜鲁迅,其实是大有问题的。”

  朱大可——文化批评家,生于1957年。现从事文化批评,文风犀利新锐。

  中学时代,也就是文革后期,我读完了《鲁迅全集》。我是在鲁迅的话语摇篮里长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我就是鲁迅的孩子。除了他,我还能崇拜谁?我们的文学苏醒都是从鲁迅开始的,我喜欢鲁迅的长相,他的酷劲,他的气质,完全超越了同时代人,具有罕见的视觉力量。

  在当时,对于鲁迅的官方评价,我们没有任何反思力。鲁迅在论战时喜欢称敌手为“狗”,例如他称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又称施蛰存是“叭儿”,他都可以这样开骂,我们为什么不能?

  对我来说,鲁迅的真实面目,直到1990年后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的。特别是1994年到1999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活,是我心智走向人类化的过程。在遥远的岛屿,我获得了理性反观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契机。

  反思鲁迅,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整体反思的一部分。我一直坚持要把早期的北京鲁迅和晚期的上海鲁迅分开。

  北京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他的《呐喊》《彷徨》《野草》《坟》和《故事新编》,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但上海鲁迅却是需要反思的。他在晚年失去了爱,只剩下仇恨,他的晚期仇恨政治学被人利用,成为历史暴力的话语源泉。这是鲁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鲁迅本是复杂的人性组合体,他的单一造型误导了民众。应当把鲁迅还原成人,而不是一尊完美的金刚神像。

  反省鲁迅,也是反省自身,也是学着从自己的书写里削弱、删除那些仇恨和暴力的成分。鲁迅那种人身攻击方式,为世纪下半叶的暴力话语,提供了激进的榜样和道德合理性。

  这方面我有深切的教训。我不是完人,我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自我调试——一方面保持文化批判的力度,一方面避免人身攻击。这是一种平衡游戏。我时常感觉自己像一个体操运动员,艰难地行走在话语的钢丝上。

  鲁迅和胡适都是杰出的原创者,而不是守望者。还原和重新认识鲁迅,就是要正确地清理他的话语遗产,过滤掉不健康的部分,复兴他所发动的文学事业。

  鲁迅是仇恨的象征。面对腐败和不公正的现状,仇恨是可以理解的。仇恨为社会批判提供了强大能量。但仅有仇恨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精神健康的社会,应当是鲁迅先生和冰心女士的组合体。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向鲁迅学习批判精神,也要向冰心学习博爱,而在终极的意义上,爱才是支撑社会生长的伟大支柱。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