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华文摘》文章:创新拒绝“官本位”

2006年07月06日 16:28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杨健

  最近采访科技界人士,两次听到同一个故事:1940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拟成立民族研究所,总干事傅斯年多次登门,请知名语言学家李方桂挂帅。李坚辞不就。逼得没办法了,只好说:“我认为,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傅斯年听后,长揖而退:“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讲故事的人认为,李方桂的说法虽有失偏颇,但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科学家对做学问和做官的态度。如今,对自身价值如此自信的学者已经不多了,因为他们所处的学术环境正遭遇“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干扰。

  副教授享受处级待遇,教授享受副局级待遇,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每个专业职称都与某个行政级别严格对应,官位高低一定程度上竟成了衡量科技人才的标尺。学有所成者往往被委以行政重任,看似“重视人才”,实则恰恰是学问没有地位的证明,似乎只有“做官”,才能让研究者的价值得到体现。

  价值评价体系的扭曲,可能会让一些很有学术前途的青年人才逐渐失去学术创新的兴趣。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旦走上校长、所长、系主任等行政管理岗位,申请课题经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参评科技奖,都比普通科研人员更有优势。日久天长,不少“一等人才”远离科研一线,学术生命枯萎。

  公平地讲,选择做学问还是搞管理,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行政管理同样需要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反对科技界的“官本位”,不是说所有的科研人才都不能转行做管理,而是要改变重职位、轻学问、“学而优则仕”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给专业人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优越的科研环境,保持其创新的锐气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独到见解,让科学精神独立于“长官意志”而发挥作用。

  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到湖南考察。在超级水稻试验田边,总理紧紧握住袁隆平的手说:“袁老师,您到我的办公室来看过我,今天我到您的稻田来看您。”他坚持请袁隆平先上车,并坐在靠窗的座位,一起前往研究中心。

  很多人看到这条消息都很振奋。一名大学中文系教师有感于总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以“礼贤下士”为题,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谁知作文交上来,大多数同学都把“下士”解释成了“手下人”。这位教师为此感慨万千:“我真没想到,那么多年轻人在人才受到官员的尊重时,竟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手下人’得到的超常待遇。这样看来,要改变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思想,增强学术界独立的创新精神,要走的路还很长。”诚哉斯言。

  (摘自《人民日报》)

 
编辑:王忠海】
:::相 关 报 道:::
·《中华文摘》文章:鲁豫  我不会把谁逼到墙角
·《中华文摘》文章:让美食帮你解决亚健康
·《中华文摘》文章:关于理财的9种错误观念
·《中华文摘》文章:十部电影 男人必看
·《中华文摘》文章:鲁迅是什么学历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