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袁隆平学生忆院士:袁老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袁隆平学生忆院士:袁老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2年05月22日 1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袁隆平学生忆院士:袁老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资料图。图为袁隆平院士为“兴安盟大米”题词。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中新网兴安盟5月22日电 题:袁隆平学生忆院士:袁老要求我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中新网记者 张玮

  “袁老一直要求我们扎扎实实搞科研,认认真真做实事,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电话那头的王世刚难掩对老师的思念。

  稻香阵阵,想念斯人。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记者专访袁隆平的学生、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王世刚,讲述袁隆平与草原稻米的故事。

资料图。图为在长沙举办的兴安盟大米产业论坛上,袁隆平院士手里拿着原始站当年研发的水稻品种稻穗。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资料图。图为在长沙举办的兴安盟大米产业论坛上,袁隆平院士手里拿着原始站当年研发的水稻品种稻穗。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80后”的王世刚是山东泰安人,2013年,理工科毕业的他加入袁隆平院士团队,参与改造低镉水稻和盐碱地水稻工作,因此与袁老结缘。

  2018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在东北地区考察,打算在北方的苏打性盐碱地区域选一块科研基地。“当时,我们沿着嫩江上、下游做了充分考察,最终选择了兴安盟。”

  王世刚说,之所以选择兴安盟是因为这里是最典型的嫩江平原上游,它连接着黑龙江和吉林,有大量的苏打性盐碱地。且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地处“中国稻米金三角”,属于北纬46度“寒地水稻黄金带”。

  “我们向袁老汇报后,他很认可,经过综合考虑决定在兴安盟建站立点。”王世刚回忆称,2018年10月16日,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自到兴安盟为工作站揭牌。

  “耄耋之年的袁老仍保持着不灭的工作热情,激励着院士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王世刚的微信头像是挽起裤脚走在稻田里的袁隆平,“袁老一直关注着我们的科研过程,甚至亲自去三亚的试验田观摩和指导。”

  王世刚告诉记者,袁老的“记忆力”出奇的好。

  “我们和袁老汇报任何工作细节,他都记得。”王世刚回忆起袁老的可爱还是会笑起来,“上一年我们承诺的事儿,下一年他老人家还记得,还要问兑没兑现。”

  谈及王世刚给袁老做出的承诺,他说,生产机制、品种选育等等科研成果全部兑现了。“绝对不能有半点儿马虎。”

资料图。图为在三亚“袁梦计划”发布会现场,袁隆平院士品尝兴安盟耐盐碱水稻基地生产的大米。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资料图。图为在三亚“袁梦计划”发布会现场,袁隆平院士品尝兴安盟耐盐碱水稻基地生产的大米。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每一年的测产袁隆平都要远程连线,亲自见证。

  王世刚告诉记者,袁老在自己办公室里安装了视频和数据采集终端,连接着每一个基地。“这是袁老自己要求的,他要时刻关注每个基地的实时动态。”

  “我认为,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梦想。

  向盐碱地、荒土地要粮食,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装中国人的粮食,这是袁老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土地储备开辟的新路径。

  王世刚说:“在北方的同纬度苏打性盐碱地上,实现种植1亿亩耐盐碱水稻比较现实。”

资料图。图为2018年10月16日,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自到兴安盟为工作站揭牌。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资料图。图为2018年10月16日,88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亲自到兴安盟为工作站揭牌。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这些年,王世刚谨记着袁老“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的师训,用感情和当地老乡相处,一点点渗透当地稻农,让他们看到袁隆平院士团队给他们带来的效益。

  “同样1亩地,种我们的水稻品种,运用我们的栽培方式,能增产100公斤至200公斤,那都是纯利润。”王世刚说,兴安盟有一百三四十万亩水稻,今年他们打算带动几万亩种院士团队的品种,“明年的目标是带动二三十万亩。”

  “循序渐进,今后可以每年以几何倍增加,除了覆盖兴安盟,也可以推广到吉林、黑龙江等老稻区都种上新品种。”王世刚正在一步步规划着实现袁老的梦想。

  袁老生前对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寄予了3个期望:其一,三年之内亩增产100公斤;其二,叫响“兴安盟大米”品牌;其三,培育出自己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2021年,“亩增产100公斤”的目标已经实现;“兴安盟大米”品牌的产值从工作站成立之前的8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80多亿元。

资料图。图为王世刚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合影。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资料图。图为王世刚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合影。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供图

  “培育新品种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我们尽量把这个时间缩短。”王世刚说,预计2023年下半年,工作站自主研发的品种就能陆续落地,“给稻农们的承诺就全部兑现了。”

  在王世刚心里,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稻田里再也看不到袁老的身影了,“最大的不变是我们仍然沿着老人家的梦想之路继续前行,且更加主动,更加努力。”

  日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揭牌成立,“袁梦计划3.0”正式发布。王世刚承诺,要在“亩增产100公斤”的基础上再增加盐碱地水稻的产量,并提升质量、扩大种植面积和改造面积。

  如今,工作站的办公楼里放着袁老的蜡像,他仍然站在自己心爱的稻田里,稻香拂面,院士看着自己手中丰盈的稻穗轻轻地笑着……(完)

【编辑:张燕玲】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