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教育部再发声:大学生离校返乡不得层层加码!

教育部再发声:大学生离校返乡不得层层加码!

2022年06月17日 18: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教育部:逐级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 不得层层加码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 袁秀月)6月,迎来暑期和高校毕业季。疫情之下,如何保障大学生顺利返乡,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上述问题。

发布会现场。袁秀月 摄
发布会现场。袁秀月 摄

  高校学生离校返乡,不得层层加码!

  今年暑期即将来临,全国高校学生离校返乡即将迎来新的高峰,如何保障学生顺利返乡?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表示,6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向各地发出要求,及时调整优化高校疫情防控政策,支持部分地区、部分高校有意愿的学生离校返乡。

  其中明确了学生离校返乡“两免”政策。满足条件的返乡学生,免予集中隔离观察;确需隔离的返乡学生,免除集中隔离费用。

  有疫情的地区,高校内如果没有疫情,实施7天以上封闭管理结束后,学生可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高校开具的有关证明离校返乡,从学校到目的地实施“点对点”闭环方式返乡。满足以上条件的高校学生不再集中隔离,到家后实施7天的健康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当地社区和疫情防控部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明确要求,各地要逐级传达、逐级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不得层层加码。

  疫情之下,如何开展校园招聘活动?

  当前正值毕业季,校园招聘活动是毕业生就业应聘的主渠道。

  刘培俊表示,教育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研,调整优化高校疫情防控政策,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为校园招聘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6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向各地发出通知,优化调整“校园招聘疫情防控支持政策”。

  其中,明确校园招聘前提。原则上,有疫情的地区,高校所在城市连续7天及以上社会面无新发疫情,可组织校园招聘活动。

  为确保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活动安全有序健康举行,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按照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明确要求落实校园招聘疫情防控专项措施:

  关于进校招聘人员,满足7天内无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区)旅居史,进校时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核验身份、测量体温、查看健康码;

  关于招聘洽谈场地,尽量安排在室外或者通风良好的空旷场所,合理控制同一场地的招聘单位数量。

  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部分毕业生反映,有个别高校存在强迫毕业生签约、就业率“注水”的问题,如何防范?

  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为更好做好就业统计工作,教育部今年进一步严明就业统计的纪律要求,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

  “四不准”就是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得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三不得”就是,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要求重复体检

  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吴爱华介绍,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文件明确提出,毕业生6个月之内已经体检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要求重复体检,除了法律规定的以外。

  文件还提出简化就业手续,从2023年起,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不再将报到证作为毕业生录用、落户、档案转接手续的必需材料。

  此外,文件提出,要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同时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政策。另外,对于毕业年度灵活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今年还将继续稳定扩大国有企业的招聘规模。

  文件还提出多项阶段性政策措施,在助学贷款减负政策方面,免除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本金可以申请延长1年偿还,今年的应届生和往届生都可以享受这项政策,共惠及400多万人。此外,对因疫情延迟离校的毕业生,可以延长报到入职、档案转递、落户办理时限。(完)

【编辑:李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