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多地暂停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加码”地区被通报!

多地暂停常态化核酸检测,“核酸加码”地区被通报!

2022年06月25日 00:0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 连日来,有关核酸检测的话题不少,“核酸采样员供过于求”话题还上了热搜榜。近期,全国疫情总体处于稳中向好态势,多地取消或暂停了常态化核酸检测,不少地区放宽核酸查验频次以及核酸证明有效时限。

资料图:市民在核酸检测便民服务站进行核酸检测。刘新 摄
资料图:市民在核酸检测便民服务站进行核酸检测。刘新 摄

  全国疫情趋稳,多地暂停常态化核酸检测

  24日,浙江舟山宣布,即日起暂停市民7天1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各地将适当调整核酸采样点,继续为市民提供核酸检测服务。

  两天之前,22日开始,安徽合肥也暂停7天1次的常态化区域免费核酸检测。合肥市提到,鉴于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整体保持平稳,全市中高考也已顺利结束,决定从“全面严密防控”转为“重点周密服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近期,安徽淮南、六安也接连宣布,取消或暂停每5天1轮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而江苏的海安、句容等地同样暂停了常态化核酸检测。

  多地暂停、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大背景是全国疫情防控态势的整体趋稳,6月15日以来,全国单日新增感染人数都在100例以下,近一周单日新增感染人数则在50例以下。

  在24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近一周,全国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比上一周下降了81.6%。

资料图:民众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处核酸检测点进行采样。<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贾天勇 摄
资料图:民众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处核酸检测点进行采样。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动态调整核酸频次和证明时效

  在多地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之前,北京、上海、杭州、沈阳等城市已将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效时长从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

  6月22日,湖北也宣布全省将核酸检测“三天一检”调整为“五天一检”,不过外省来(返)汉人员仍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落实“三天两检”。

  此外,多地也取消了针对低风险地区的跨省人员流动核酸证明查验。江苏通知,低风险地区的客货车辆和人员,全面取消防疫通行限制,高速出口不再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江西明确,低风险地区无本土疫情的县(市、区)之间人员(含各类学生),可以自由有序流动,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实行核酸落地检,不得赋“灰码”“黄码”。

  6月15日,山东德州发布《关于调整有关疫情防控政策的通告》,通告提出,影剧院观影人员不再要求“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

  各地对于核酸证明的查验是基于疫情态势的动态调整。例如,广东深圳23日就发布通告称,从6月24日零时开始,市民进入深圳市交通场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密闭空间等须凭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当日(24小时内)核酸采样凭证(记录)。

  23日当天,广东全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为深圳报告。

资料图:6月10日,民众在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易海菲 摄
资料图:民众在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这些地区“核酸加码”被点名通报!

  24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点名通报了多起防疫层层加码的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在核酸检测方面的层层加码。

  例如,辽宁省朝阳市、锦州市高铁站对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的乘客,仍要求再做核酸检测,并收取乘客19元费用。

  本月,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点名通报了多个地区的重复核酸检测问题。

  例如,河北张家口下花园西高速口防疫检查点对所有外来货车司乘人员,不论是否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都要求重新做一次“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合肥市方兴大道收费站防疫检查点对所有外地货车司机以“留取核酸检测样本”名义,变相强制开展核酸检测。

  在6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强调,疫情发生地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防控需要,依法、科学组织好核酸检测工作,明确核酸检测人群、区域范围和频次。“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对于穿梭在各地的货车司机,24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也在发布会强调,不得要求货车司乘人员重复进行核酸检测,督促各地落实货车司机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通用要求,有效期内不得重复要求检测。(完)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