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大桥“肚子”里的“桥梁医生”

分享到:

高铁大桥“肚子”里的“桥梁医生”

2023年01月15日 2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高铁大桥“肚子”里的“桥梁医生”
工人们在漆黑的箱梁里行进。 敬凡 摄

  (新春走基层)高铁大桥“肚子”里的“桥梁医生”

  中新网四川内江1月15日电 题:高铁大桥“肚子”里的“桥梁医生”

  作者 王鹏 顾银 锋敬凡

  1月中旬,腊梅悄放,春运正酣。早上8时,在小青龙河双线特大桥下,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高铁工务段5名身着安全带、头戴安全帽的高铁桥隧工正进行搭梯作业,准备上墩检查。

  成渝城际铁路小青龙河双线特大桥,位于内江北至隆昌北区间,全长1.8公里,由近60孔箱梁、200多个支座、3000余颗螺栓构成。

  2023年春运已经拉开大幕,为了保证大桥的“健康”和高铁的安全运行,高铁桥隧工们按照计划将对支座、箱梁、螺栓、防尘罩、防落梁装置等进行全面“体检”。

黄国富正在进行吊围栏检查。 敬凡 摄
黄国富正在进行吊围栏检查。 敬凡 摄

  一个简支箱梁约30米长,在箱梁体内部检查作业,需要大家借助头灯将箱体内的角角落落照个遍,再用检查锤逐一敲击检查。

  “不光要仔细观察箱梁上有没有裂痕、‘蜂窝’‘麻面’、混凝土掉块、钢筋外露等情况,还要看看泄水管有没有破损、缺失。”工长黄国富介绍。

  钻进箱梁,一眼望去,仿佛一条没有尽头的隧道,工人们头灯的微光很快淹没在黑暗中。

工人们正在检查梁端止水带状态。 敬凡 摄
工人们正在检查梁端止水带状态。 敬凡 摄

  箱梁内检修作业时,几乎没有通风,全封闭结构使得梁箱内部回声很大。在大桥的正上方,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高铁开过,声音呼啸,伴随着震动,巨大的噪音迅速在梁箱内传播、回响开来,反复冲击着耳膜。“短短30分钟,这样的冲击就有了6次,—天下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趟高铁从头顶经过,只是耳朵会整宿嗡嗡作响。”黄国富说。

  除了在箱梁“大桥肚子”里检查,每到梁端结合处,他们还要从狭小的检查孔中钻出去,检查桥梁支座。支座周边空间狭小,作业用的吊围栏距离桥面只有1米多,工友们时常需要一边屈身,一边抬头,才能完成这些检查工作。

  支座是桥墩和箱梁的关键受力点,连接支座和箱梁的螺栓是关键中的关键,它们将桥的上部和下部紧紧的连成了一个整体。

工人只能从狭窄的检查洞爬上爬下。 敬凡 摄
工人只能从狭窄的检查洞爬上爬下。 敬凡 摄

  除了用肉眼查看,大家还要用检查锤敲击支座上的螺栓,检查是否松动,单个螺栓需要在不同角度敲击2至3次,3000颗螺栓,近10000次敲击,堪称桥体上的万锤千检。

  吊围栏距离河面约30余米,桥上寒风呼啸,高空中的每一秒都是刺骨的寒冷,不一会儿寒风就吹红了脸颊、耳朵,大家也顾不上揉搓下。

  “一定要仔细看看支座位移有没有超限,即便几毫米的误差,都会成为影响铁路安全的巨大隐患。”黄国富认真提醒身边的工友们,桥梁检修是守护列车安全的重要保证,一点都马虎不得。

工人正在高处检查支座,作业面到桥下有30米高。 敬凡 摄
工人正在高处检查支座,作业面到桥下有30米高。 敬凡 摄

  26岁的黄国富,入路4年已经成为桥梁检查的行家。桥梁墩台、支座,有些地方会因为锈蚀、风化脱落,眼观、耳听、手摸,靠着自己练就的绝活,他能准确查找出隐患所在。

  “在箱梁内行走、检查、到了梁端连接处再顺着狭窄的检修口下到桥墩,开始支座部件和墩台检查,这套动作今天最少要重复60次。”黄国富介绍。

  每次支座检查,大家鼻腔和衣服上都满是灰尘,一幅灰头土脸的模样,但他们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不落下一个死角。

复兴号行驶在成渝大地上。 苏映恺 摄
复兴号行驶在成渝大地上。 苏映恺 摄

  近年来,守护高铁大桥的成都高铁工务段工作人员开始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测量、观测,认真对比每一处数据变化,确保大桥健康状况良好,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辅助对大桥进行高空巡检。

  春运期间,铁路运输任务繁重。黄国富笑着说:“看着旅客们坐着高铁,从我守护的这座桥上返乡过年,我感觉挺自豪的。”

  2023年春运期间,每天都有100余对列车从这座高铁大桥上驶过。这群工人一直默默坚守,护航平安春运路,让旅客们能平安快捷地回家团圆,他们是在高铁大桥“肚子”里行走的“桥梁医生”。(完)

【编辑:于晓】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