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莜面之乡”里的非遗传承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分享到:

访“中国莜面之乡”里的非遗传承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2023年05月18日 18: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访“中国莜面之乡”里的非遗传承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图为王改玲。 李爱平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8日电 题:访“中国莜面之乡”里的非遗传承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中新网记者李爱平

  56岁的王改玲,手中的莜面,就像会变戏法一般神奇。她惯常的动作是:拿起案板前一块揉好的面,一手搓4根,双手左右开弓,搓得均匀细长。

  这期间,她的手臂会上下牵扯飞舞,几秒钟后,8条光滑细溜的莜面鱼鱼(内蒙古当地小吃)就宣告完成,放入笼内开蒸,5分钟后,香气扑鼻,令人垂涎。

  5月18日上午,当她展示这些技艺的时候,前来观赏的呼和浩特大学路小学滨河分校的小朋友们,用惊叹的口气说,“阿姨,您太厉害了。”

  “您咋能把莜面做得又好又快呢,厉害!”

  “只要肯学,其实也不难,所谓绝活其实是熟能生巧。”王改玲谦虚地说。

  这还不是王改玲最拿手的绝活。

  两天前,她在家乡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启动的“机车露营相聚武川”主题活动上展现的莜面窝窝(内蒙古当地小吃)制作技艺时,一位看过她做莜面的朋友说,“她做的莜面窝窝在笼内如剪裁一般整齐,像蜂房一样规则!”

图为王改玲(左三)在教学子们制作莜面。 王改玲供图
图为王改玲(左三)在教学子们制作莜面。 王改玲供图

  “没想到,做莜面还能出名,还能成为‘武川莜面’非遗传承人。”5月18日午间,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家乡因盛产莜面,还被外界誉为“中国莜面之乡”。

  让她颇为自豪的是,当地史料记载,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期间,曾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吃过“武川莜面”,并给予很高评价;乾隆年间“武川莜面”还曾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王改玲告诉记者,“武川莜面”面粉较白,口感筋道,可蒸、炸、氽、烙、炒,其中蒸莜面就有窝窝、鱼鱼、墩墩、圪团等20种。2009年,“武川莜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她在当地举行的一场莜面大赛中,获得了第一名,随之被官方敲定为“武川莜面”非遗传承人。

  谈起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武川莜面”非遗传承人的经历时,王改玲声称,“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王改玲第一次接触莜面是在6岁,那时,她家里的长辈靠一块光洁如玉的石板平放在腿上,就能做出像模像样的莜面窝窝,这让年幼的她非常羡慕。

  为了学到长辈的这门手艺,她在父亲的鼓励下,曾经一天做三顿莜面,“最初做得不成样子,父亲都凑合着吃了。”

  时光飞逝,等到王改玲12岁的时候,她已经全部掌握了“武川莜面”的20多种做法,她也成了当地人人赞叹的“巧手”姑娘。

  2000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在饭店做莜面,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一直至今。

  2022年,王改玲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她斩获了“2022年呼和浩特市莜面餐饮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

  “领奖的一瞬间,一下子有点兴奋过头了,面对主持人和记者的问话,激动得不知说啥好。”王改玲说起当初的糗事觉得有点可笑,但这次获奖给她带来了自信。

  也是从那一刻起,王改玲对自己的“武川莜面”非遗传承人身份更在意了,她告诉记者,闲暇时会用莜面做出各种图案,来为“武川莜面”制作技艺拓宽途径。

  “我相信‘武川莜面’一定会有更大的知名度,将来一定有更大的舞台。”王改玲自信地说,她还想参加一次比赛,还想获个大奖。

  她对记者透露,现在只要有传承“武川莜面”制作技艺的活动,自己都想参加,因为“那是我最闪亮的时刻”。

  武川县县长哈达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将借助内蒙古燕谷坊全谷食养健康产业科技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契机,加快布局燕麦(即莜麦)产业总体规划,争取早日对当地燕麦进行全链条开发,力争更好地拓展武川燕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分析人士表示,在当地官方的推动下,“中国莜面之乡”这张名片也将会越擦越亮,而王改玲做莜面的精湛技艺也一定会助力她迎来人生中的荣光。(完)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