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阜阳市区外105国道北不远处,有一座被称为“白宫”的欧式建筑。这是该市颍泉区新建的办公大楼。当地人说,这是阜阳市最漂亮的建筑,“如果不是插着红旗,都不知是在美国还是中国”。
这座大楼在当地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颖泉区的年财政收入也不过刚过亿,就投入3000万元(不算土地成本)盖起了如此奢侈的办公楼,当地就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要办了吗?为了盖这座楼,建在原址上的一所学校被“安置”在一个破旧不堪的院子里,教室门上的木板已经松动脱落,只好从外面再钉上一块木板;窗户上也不见玻璃,用透明度极差的塑料布遮住。
一边是气派不凡的办公大楼,一边是破桌烂凳的简陋教室,这样的反差让人心酸。为了给办公楼建配套设施,附近高井村的很多人成了失地农民。在拿到一次性的补偿金后,区政府并没有如约把他们“农转非”,低保待遇就更是遥不可及。年轻人还能出门打工,一些无依无靠的老人只能成立了“老年搬运队”,在附近“商贸城”混口饭吃。盖办公大楼是为改善办公条件,改善条件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现状却是本应被“服务”的人为了大楼而吃尽苦头。不知道安坐其中的工作人员想到那些学生和老人,可有一丝歉疚?而这种明显本末倒置的决策,又是通过怎样的程序做出的?
建设“白宫”是公共财政买的单。公共财政的一个特征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在阜阳这个中等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在教育、卫生、公用事业等方面,尚有很多关乎百姓利益的公共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这是公共财政应该首先考虑的投入方向。
办公大楼虽然不能说与公众没有关系,但“豪华”显然不是题中应有之意。公共财政的另一个特征是规范性。公共财政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由社会成员缴纳,财政支出要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且财政收支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也要落到社会成员身上。既然如此,公众对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这就要求其收支行为必须规范化。“白宫”建成以后遭到汹汹物议,说明它是公众不认可的项目。可见,“白宫”的筹划和建设过程,并没有充分接受公众的监督,其程序方面的瑕疵非常明显。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放眼全国,阜阳这所“白宫”还不是最过火的。在忻州煤矿安监局,10名工作人员使用着一座20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在郑州惠济区也有一所同样被称为“白宫”的机关办公大楼,包括宽阔的区政府广场,分居两侧的“古树园”,庞大的人工湖、假山以及6座办公楼,被形容为“世界第一区政府”。可是,当地官员对“第一”的说法并不认可:“我们算什么第一?××市市政府占了1000多亩地,比我们大得多。”……一场大兴土木之风正在全国范围内劲吹,豪奢程度一山更比一山高。
这些豪华大楼消耗了巨额社会财富,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助长了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权意识,弊端重重。如何才能刹住这股不良的风气?还得从程序上想办法:不是说不能建办公楼,而是其修建标准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这种监督可以通过人大来实施,也可以仿效价格听证会的形式延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公议。总之,把决策过程放到阳光底下,盖楼就会更得人心。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