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企业诚信流失须防“疑忌社会”的形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评论:企业诚信流失须防“疑忌社会”的形成
2009年01月05日 15:54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院1月3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社会诚信指数”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企业诚信大幅下滑,其中房地产业诚信度倒数第一,食品行业倒数第二;而且连续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企业诚信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1月4日《新京报》1月4日)

  虽然这项调查声明了只是在北京地区进行的,其结果引起的共鸣却很具普适和广泛性,该新闻已呈现再度引爆一波舆论热潮之势,关于“信任”的讨论迅即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借此话题,网民们非常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多的是对某些行业的不满和抱怨。

  综合起来看,网民们的这些情绪并不是偶然性的,而是与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有关,是一些顽固的社会积弊,使得房地产、食品、金融、能源等紧密关系国计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行业和企业,纷纷陷身不被信任的泥淖。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谨防这种大面积的信任缺失催生“疑忌社会”。

  所谓“疑忌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习惯于互相猜忌的社会。一旦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疑忌风气,其于良性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就此,法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家阿兰·佩雷菲特,对“信任社会”与“疑忌社会”的经济成就方面的差距进行过细致研究,其在《信任社会》一书中,特别强调“信任”作为一种精神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信任如同原子反应堆,“程序一旦启动,就将持续下去,连贯反应,相互作用,通过自身不断产生的能量的作用下自动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一比喻同样适合,甚至可能更适合用以形容“不信任”,因为一旦人们之间不信任的氛围形成和固化,一些负面的乃至破坏性的“连贯反应”,将更加明显。

  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强调:与资本、资源、环境等因素一样,“信任社会”也是一种有效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容易想到的是,一旦社会出现过于普遍和强烈的疑忌心态,各种社会交流的成本肯定会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的阻碍。反之,如果相互信任成为一种普遍的习惯,人们对他人以及社会机构首先并不是抱以怀疑心理,社会运行的效率肯定会大幅提高。

  或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逻辑那样,相互间充分的信任,将有助于造就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因为这种气氛让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自己应该而且能够使它更美好。具有信任感的人对慈善事业和志愿工作更主动,更从内心乐于体恤那些被歧视的群体。所以信任可以“黏合社会”,并“简化社会关系”。

  因此,建设信任型社会,尽最大努力避免普遍疑忌心态的形成,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特别应该是普遍危机下的理性选择。就此而言,企业诚信大幅下滑,诚信缺乏已经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的现象,亟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切。

  郭之纯

【编辑:朱鹏英
    更多社会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