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描绘“生态画卷” 提升美丽乡村幸福感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7日 2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解说】近日,由四川省侨办、省政府新闻办和中新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3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凉山西昌行”活动来到四川省西昌市和凉山州民众的“母亲湖”、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湿地公园。

  当日细雨沥沥,海外华媒在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的小航道内泛舟而行,一览邛海美景。据了解,邛海属于横断山脉东缘的高原断陷湖泊,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上世纪六十年至九十年代,由于围海造田、填海造塘、餐饮住宿的无序发展,导致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邛海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邛海生态功能日趋降低。

  【同期】四川省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 杨军

  在2013年前后,我们实施的就是“三退三还”,把我们原来的耕地、原来的房屋、原来的鱼塘退还给我们的自然的湿地。这样恢复我们的自然湿地和生境小岛,给鸟类、鱼类生存的空间。在快速的时间内,我们实施了一万多户老百姓的搬迁,(共计)五万多人,我们前后的投入资金量60多亿(元)人民币。更多的是恢复了我们34个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沿湖38公里的生态,我们已经几乎能恢复的全部恢复。

  【解说】经过系统修复与保护,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探索出了一条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邛海湿地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得益于邛海湿地保护,背靠螺髻山、面向邛海的大石板古村也收获了生态“红利”。

  【同期】四川省西昌市海南街道办大石板社区党委副书记 尹俊

  我们大石板(古)村有7952人,辖区范围是38平方公里,在生态保护实施之前,我们主要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也有一部分。但是从生态保护之后的话,我们就借助我们环境的优势,借助我们村的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然后借助我们的古村、古树、古寺、古井发展旅游业,主要是以民宿产业为主。在我们生态保护之前,人均收入只有6000多元,现在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元。

  【解说】据悉,过去大石板古村的村民一直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在邛海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启动后,搬迁至大石板古村的村民借助拆迁安置房、闲置集体资产、资源性资产等发展以民宿、餐饮为主导的村域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大石板古村的产业已从传统的农业和渔业向文旅、康养产业转型,越来越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

  当地村民张芹在大石板古村的餐饮店于2020年开业,并经常在节假日、周末经常接待来自四川周边乃至全国来访邛海、访古村的游客。张芹回忆,此前她还需要在外打工补贴家用,如今在家门口创业,一家人的生活就能“红红火火”,还能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同期】四川省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区三组村民 张芹

  现在古村发展得特别好,就回来在这边做餐饮也可以照看一下小孩、老人,家里面的事情都可以帮忙做一下。以前卖菜可能就是一年能挣个四五万块钱,现在做旅游、做餐饮吸引的游客也比较多,来的人也比较多,现在一年可以挣个10多万(元)。

  【解说】在《欧洲侨声报》文字记者黄美看来,西昌城市的“高颜值”离不开多年来当地不遗余力推动生态保护。实施生态保护取得的成果也正使得西昌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期】《欧洲侨声报》文字记者 黄美

  我们当地的政府践行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了我们修复一片湿地、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使我们邛海湿地公园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美景。我们作为海外华文媒体,将积极地将这样的一份治理的成效、将我们这样一个美丽乡村的故事,传播到海内外,让大家都来关注西昌,关注我们美丽的乡村建设。

  杨予頔 四川西昌报道

责任编辑:【王凯】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