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策略:“周期”过半 且耐“余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证券频道

中期策略:“周期”过半 且耐“余寒”

2010年07月02日 09: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时至年中,对于“刘易斯拐点”和“康波周期”的争执似乎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不能否认,厘清经济长波运行的轨迹,对投资方向具有极大指导意义,但也必须承认,目前判断长波周期的依据还不充足。

  从更具操作意义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在对长周期争执不休的时刻,股市正在进入一个“类滞胀”小周期,伴随的特征是流动性向下、业绩向下、通胀向上。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根据历史经验,只要“滞胀”阴云不散,三季度的A股市场将继续震荡寻底,并为四季度可能出现的转机积蓄力量。

  本轮行情:两年走出“三部曲”

  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后,A股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行情。

  第一阶段,始于2008年11月的信贷扩张,在充裕流动性的推动下,虽然企业业绩并未出现明显改观,但估值扩张引导市场大幅上涨,直至2009年8月政策退出预期开始出现,并导致大盘出现了上涨行情的高点——3478点。

  第二阶段,从2009年8月持续到2010年4月中旬,这一阶段由于政策退出预期逐渐升温,加之信贷开始明确收缩,市场估值失去了扩张动力,但由于经济复苏进入高潮期,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抵消了流动性的负面影响,大盘并未大幅调整,而是围绕3000点宽幅震荡。

  第三阶段,从2010年4月中旬开始,通胀预期升温,地产调控和欧债危机的事件性冲击,流动性继续偏紧以及业绩增速难以为继的预期变得强烈起来,在流动性和业绩“双杀”的背景下,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时至今日,沪深大盘下跌幅度均已接近30%。

  站在年中这个时刻,我们的关注点是:第三阶段的下跌行情是不是已经结束了,这也是我们梳理行情的目的,以及撰写中期策略的出发点。

  类滞胀期:股市表现均不佳

  通过对本轮行情的梳理可以发现,流动性、业绩和通胀预期对行情不同阶段的演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进一步地回顾历史,在业绩向下、流动性向下、通胀向上的类滞胀周期,股市都很难有良好表现。

  我们以M1代表流动性,以工业增加值代表经济,再以CPI形容通胀,可以发现,从最近10年的历史看,股市经历过三次比较明显的“滞胀”阶段(即M1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向下,而CPI增速向上),分别是2000年8月到2001年5月,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以及2010年3月至今(2007年年中虽然也出现了经济“滞胀”特征,但流动性仍在持续增长,与现阶段情况不吻合,故不做对比)。与三次经济类滞胀时间段相对应,股市表现均不理想。比如,2000年8月到2001年5月,上证指数长时间筑顶,此后网络股泡沫宣告彻底破裂;2004年4月到2004年9月,沪综指6个月跌幅达到20%,此后直接跌破了千点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两次类滞胀小周期结束后,股市表现继续低迷,均创出了当时行情的最低点。如果仅从衡量类滞胀的三个指标去解释,一种可能的理解是,虽然经济增长和流动性在类滞胀周期后都实现了企稳并小幅回升,但经济开始面临通缩的担忧。事实上,无论是2001年5月后,还是2004年9月后,CPI同比增速都曾显著下滑至1%以下,2001年还出现了价格负增长的情形。而此后股市真正见底往往伴随着CPI增速的再度回升。一种合理的解释是,CPI的再度回升,给市场发出了经济需求增强以及流动性重新开始充裕的最终信号。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相关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