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市场"井喷"不惧减持 何种因素主导A股"天量成交"(2)

2010年11月11日 16:21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多重推手助涨大盘

  在A股市场枝繁叶茂的背后,其实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原因。据英大证券研究所披露,10月份以来,A股市场保证金余额峰值较9月份增加了20%。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包括房地产调控下转投股市的楼市资金、股市赚钱效应感召下新流入的储蓄存款、跷跷板作用下转投股市的债券资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资流入,将共同支撑A股市场再上一层楼。

  乐观的经济形势无疑是股市的强心针。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势头已基本确立,国内宏观经济从底部抬升的势头已经显现。上周公布的10月份PMI指数达到54.7%,明显好于市场之前预期。结合投资、消费PMI、库存等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经济转向平稳较快增长已基本明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增速会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业内人士认为,PMI数据连续三个月回升,进一步表现国内经济逐步实现企稳。各大基金也认为,在流动性充裕和经济面好转的双重支撑下,市场在经过短暂调整后将延续震荡上行走势。

  十二五规划也是烘托股市热情的重要宏观经济因素之一。根据“十二五”规划,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也将吸引资本市场对这些产业产生巨大热情。

  连续上行的CPI和国内通胀预期的加重也在助推资金流向股市。由于国内个人投资渠道相对匮乏,A股是大部分居民可选择的回避货币贬值的投资渠道之一。物价上涨、利率不变,势必加速银行资金的出走。专家表示,银行资金一旦搬家,便很难在短期内止住。

  在此背景下,货币发行量大增下的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资源类股引领大盘指数,其推动力量并不逊色于以往任何一次行情,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近日表示,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今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达到了19%;与GDP的比重达到200%,创了“世界纪录”。如此多的货币存量,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导致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

  同时,近日外围市场的动向也将对A股产生很大的影响。全球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股市流动性充裕。面对持续疲软的经济,美联储2日再度抛出刺激经济计划。当天,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承诺,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结束前购买6000亿美元债券,相当于每月购买750亿美元。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至0.25%不变。此消息无疑给股票市场注入了兴奋剂。

  业内人士指出,8日A股市场的上扬,主要是受海外市场飙升的影响。由于美联储宣布启动新增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导致美国股指创出今年以来新高。同时,中国香港股市的连续大涨,对A股也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此外,日本等国家为了减轻本国货币升值压力,同样加大了本国货币的投放量,日本甚至实施零利率,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货币的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同样也推高了全球股市。

  另外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就是,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加码增加了股市的增量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已将房地产问题视作民生问题,对楼市投机给予严厉打击,这无疑使得民间资金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收窄。随着国内楼市调控的力度加大,楼市投机资金将会出现分流的情况,其中部分流入A股也并非不可能。

  目前看来,以上推动股市上涨的因素不仅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在强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将为中国经济发展置换新的发展引擎,美元贬值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仍将持续,因此,中国股市走牛的内外部条件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股市走牛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全球的流动性若持续泛滥,资产价格,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将存在孕育泡沫的可能。有关专家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充裕的流动性也将使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加剧,不排除未来管理层推出收缩流动性、抑制通胀的政策,投资者应注意应对。

  令投资者和业界颇为担心的是,A股市场可能会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重新进入“疯狂”状态,并制造出脱离基本面和内在价值的巨大泡沫。事实上,2007年的A股市场的教训仍历历在目:由于流动性亢奋所制造出的美丽而又巨大泡沫,以及泡沫破裂之后的持续长达一年多的巨痛,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韩馨仪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