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证券频道

创业板解禁潮本月底再袭 谁来接盘(2)

2010年12月24日 07:2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原始股东急套现 机构资金大举接盘

  一边是原始股东忙碌的减持,一边是机构的大量接盘,11月1日满周岁以来的创业板在“矛盾”中成为市场的焦点之一。

  在信达证券研发中心陈嘉禾看来,高成长性是基金们敢于大量买入创业板公司股票的主要原因,而当前股价与初始投资之间高达十几倍

  虽然目前无非准确统计11月1日以来创业板股东套现的资金总额,但从深交所公开信息可以发现,这个数据应该已经在数十亿元左右。而整个11月,创业板解禁的股份市值达到360亿元。

  而在创业板公司个人股东减持的同时,大量的基金公司成了这些公司的新股东。经过11月初的集中套现行动之后,创业板公司遭受的减持开始变少,而其表现也逐渐转强。有基金经理认为,在原始股东减持之后,创业板的压力基本释放。长城中小盘成长拟任基金经理杨建华就表示,在经济转型期,传统产业将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中小市值公司多属于新兴行业,有政策支持,未来有望会有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的机遇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引擎。

  此前,公募基金早在原始股东解禁前就已经大举进入创业板。截至今年9月30日,大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前10位都是公募基金,而且这些基金都是在今年三季度新进的。但从当时公募基金买入的时点估计,但目前盈利并不多,甚至可能亏损。

  然而机构们似乎依然对于创业板趋之若鹜。“我们看重的是创业板的未来,不能单纯用PE来看待创业板。”深圳一名私募基金经理认为。而在纽银基金CEO胡斌看来,只有用复合型的投资策略才能迎战震荡中上扬的2011年。“2011年,我们认为在流动性和结构转型合力作用下,股市行情特征将是持续震荡中的阶段性上扬表现。在震荡的市场中,单一的投资策略比较被动,而采用复合型的投资策略则能更好地应对。”胡斌说。

  在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副总监柳军看来,由于“十二五”提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整体方向,可以预计未来至少在两年的时间这种小盘股持续占优的时间和空间可能还是比较长的。柳军回顾说,在金融危机结束之前,A股市场大盘和小盘有明显的风格转换特征,风格转换的时间一般是半年左右,并且从时间和空间上两者是不相上下的。但从2009年政府提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时开始,中小盘股占优的时间与空间越来越大,但是也会阶段性地出现大盘股占优,但从时间窗口上来看,中小盘股占优的时间可能会明显增多。

  公募基金依旧坚守

  调查显示,在创业板市场的首度解禁洪峰过后,持有创业板个股的各个公募基金似乎依旧在坚守。

  仅以华谊兄弟为例,其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公募基金占据了其中的9个席位。值得注意的是,在9只公募基金中,有5只为三季度新进入的基金。

  券商基金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这些三季度新进的公募基金在近期抛售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大,多数会选择坚守。“如果三季度进,四季度出成本很高,而且明知四季度会有解禁洪峰,还坚决入场,中期持有的心态一目了然。”实际上,大宗交易平台出现的卖方名单中并未出现基金席位,显示基金在创业板解禁开闸后坚持持有的心态。

  站在岁末年初的重要时间窗口分析投资机会,众多基金经理看好的还是“千篇一律”的“消费”。“现在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内需,鼓励消费;而中国人均GDP发展到目前的阶段,从全球角度来讲已经到达了以消费对经济贡献的经济规律的起点上;此外,消费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来讲,未来中国人口中消费人口的占比将会上升,可以预见整个环境将利于消费类行业的发展。从政策、经济规律性及人口因素等角度分析得出,未来的大消费方向是值得乐观的。”鹏华消费优选基金经理王宗合指出。

  交银施罗德也在刚刚发布的2011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建议,重点关注大装备行业和大消费行业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可从四个角度抓住长期增长机会:1.人口红利带来的消费新业态;2.财富分配结构决定消费新结构;3.深入借鉴海外消费升级经验——走别人的必经之路;4.特别关注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报告认为,特别寻找那些在相对稳定增长的行业内具有优势地位,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国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指出,国内经济处于大众消费启动的起点上,将会带动物流、服务等行业的投资上升,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速的上升。“大消费时代的到来为投资者提供挖掘大牛股的历史机遇,应该用行业和公司的成长性、利润增长率、现金流来验证结果。未来仍将重点配置受益于内需增长的消费行业,此外,也会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重点关注。”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经理何江旭表示。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