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综述:蒋介石日记引蒋家内部风波 解密成话题

2010年12月15日 09:5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蒋介石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直到1972年卧病不起中断,几乎一天不落。除去其间丢失的4年,共有53年的日记保存下来。

  蒋介石日记解密成话题

  近来,有关蒋介石日记的出版以及保管权的争议,在岛内引发热议。

  1975年蒋介石去世,日记由儿子蒋经国保留,1988年蒋经国病逝前,将蒋介石日记连同自己的日记一并交给其三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故去,日记转由其妻蒋方智怡保存。2004年底,两蒋日记被送往美国,交由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暂存。

  日记里写了什么

  2006年开始,胡佛研究院解密了蒋介石日记。许多研究者相信,在民国历史研究中,蒋介石日记的陆续开放,将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视角。因此,当蒋家最终同意由台湾中研院出版《蒋中正日记》的消息传出,立即成为岛内外关注的焦点。

  有关日记出版的详细信息,据岛内媒体透露,即将出版的蒋介石日记将以时间为脉络,每年的日记为一本,分为55本,最先出版的是1949年以后的日记,以后每年陆续出版。蒋介石日记的片段有些在媒体上也已经提前曝光。

  蒋介石的日记内容涵盖多元,大至国家大事、党国大计、人事纠葛、国际局势、国共纷争、两岸关系,小至儿女私情、七情六欲等。蒋介石坚持用毛笔写日记,生病住院,他会写两个字:住院。到了晚年手肌萎缩,手抖得拿不了笔,他也坚持用歪歪斜斜的笔迹写下:手抖不能记事。

  蒋介石写日记时相当坦白,如1919年11月7日,日记只简单记述:购书、逐色。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10月9日的标题是“雪耻,人定胜天”,内容提到“对日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国家人格之存亡”的心境,并指出“不能不与倭寇决一死战”。

  从日记中可以发现,蒋介石请专家向他讲解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但对于唱反调人士,也毫不掩饰厌恶,甚至包括周至柔、陈诚等重要部属,都曾在日记里被他点名斥责,他还曾感慨“为什么国民党的干部样样不如共产党”?

  国民党上层腐败,士兵生活困难,日记中记录他在重庆看到的国民党士兵,穿得比乞丐还破,羞愤到几乎要自杀。蒋介石曾决心像共产党一样实行土改,并在日记中拟定了数个方案。蒋介石在日记里还写道,曾经想把国民党改名为中国劳动国民党,入党人员须是农民或革命军人;准备用3年时间培养10万干部,每个干部必须下乡3年;军队要给农民种地。只是这些最终没有发布,只是记录在日记里了。

  1949年,国民党政权撤到台湾,他在日记中道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与挫折。他彻底检讨,为何抗战4年后,会痛失大陆,经过检讨,认为自己用人不当,包括任用宋子文没有处理好经济问题,以及任用白崇禧负责军事,也是败笔……

  继承权引发争议

  然而,原定12月2日出版的《蒋中正日记》,并未如期与读者见面,被出版方中研院紧急喊卡。起因在于之前蒋家内部关于保管权的争议。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蒋家第四代、蒋经国长孙女蒋友梅,11月30日委托国际通商法律事务所发表声明,称蒋孝勇遗孀蒋方智怡擅自将“两蒋日记”交付胡佛研究所保管,将不会继续漠视,会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

  出版方随后表示,日记是20世纪两岸间的重要史料,能够澄清不少历史事件,站在学术专业立场,当然努力争取尽早出版。近代史所所长黄克武透露,蒋家对出版蒋介石日记有共识,对日记由台湾中研院出版也有共识。但近代史所无意介入蒋家的内部纷争,目前已拟好授权书,等到取得蒋家所有继承人的签名同意后,才会公布日记。

  12月8日,蒋友梅再度发表声明,依照其意,两蒋日记为蒋经国的遗产,属于蒋家全体法定继承人共有。之前两蒋日记存放于胡佛研究所,是因为蒋方智怡以个人名义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签署保管契约。蒋友梅希望能与胡佛研究所换约,改以两蒋全体继承人名义签署,以确保两蒋日记的合法性。

  两蒋日记引爆蒋家内部风波,继承权争议浮上台面。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对此表示,两蒋日记交由胡佛研究所保存,蒋方智怡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政治因素与气候问题。蓝营人士解释说,由于2000年政党轮替,加上民进党推动“去蒋化”,拆除各地蒋介石铜像,蒋方智怡担心两蒋日记遭扭曲破坏,才决定交由胡佛研究所保管。

  同样是蒋家后人的蒋孝严说,希望继承权的问题早日落幕,不要给外人家里不和谐的感觉,而且,两蒋日记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一个家族所拥有,希望两蒋日记能够早日回到台湾。

  日记继承权的争论还在胶着,原定于日记出版同天举行的“蒋介石日记与民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照常举行。来自两岸的学者对于日记的出版,都有共同的期待和赞同。解密一个历史人物,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通常会有极大的期待和兴趣。因为,透过解密,人们或许能够看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看到大人物与寻常人一样的挣扎与抉择,能够看到已经尘封的岁月和历史,哪怕只是片段。(本报记者 李炜娜)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婷婷】
    ----- 台湾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