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两岸千名老票友上海欢聚一堂 重拾起“京剧缘”

2006年10月22日 05:42

  中新社上海十月二十一日电 题:两岸千名老票友上海重拾“京剧缘”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本周末,上海菊坛的“古戏台”——天蟾逸夫舞台俨然成了两岸京剧票友的“嘉年华”盛会。近千名两岸老票友相聚于此,为年过七旬的台湾京剧名票申陈曼丽女士登台开唱《凤还巢》喝彩。

  特意自台湾赶来了众多戏迷,向扮演程雪娥的台北“老上海”申陈曼丽,献上了数十捧鲜花。一位票友感慨,全本梅派名剧《凤还巢》由台湾菊坛“老票”与上海新秀联袂演出,堪称珠联璧合,此举表达了大家携手弘扬“国粹”的心愿。

  近年来,上海与台湾之间的京剧交流从未间断。上海京剧院尚长荣等名家连续数年携新人入岛献演,受到热捧。与此同时,台湾的铁杆票友坚持日常切磋,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台北,与申陈曼丽经常相约看戏、练嗓的张姓“老票”,今次专程赶来捧场。令他惊喜的是,“原来两边的票友数量加在一起,人气特别旺”。

  据了解,目前在台湾,大部分京剧“老票”是从文教部门退休的职员,他们中有的擅长拉胡琴、有的爱打鼓楗子,还有的专攻梅派、荀派唱腔等,三五知己聚会,经常办个热闹的“京剧派对”,还有的索性组织起业余戏校,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京剧事业。

  记者发现,此番前来捧场的观众中,还有阵容庞大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会”。鹤发童颜的李先生证实,台湾“老票”中还有不少与申陈曼丽一样,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生的“老上海”,他们大多是名校毕业,不仅仍然会说上海话,而且至今还记得少年时“看堂会”、“捧角儿”的情形。

  随着台胞“移居上海热”日增,不少怀旧的台湾“老票”也陆续返沪定居。申陈曼丽女士介绍,时下在上海,一个由台胞京剧爱好者组成的“票友会”正红火起来,共有三十多位从台湾来上海定居的票友,每周一次“以戏为友”,切磋功课,大家的京剧“功力”进步神速。

  本次难得的两岸票友“嘉年华”,还请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入室弟子、申陈曼丽的师傅舒昌玉先生到场品评。六十多岁才开始“玩票”的申陈曼丽期盼,众人为弘扬梅派付出的努力,也能在华人菊坛“生根开花”。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