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两岸教育精英苏州论教:教改创新不能离开“根”

2006年08月04日 14:01

     中新社发 王建康 摄



 

    8月2日起,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在苏州举行。据悉,活动期间,来自台湾的15名中学校长和大陆100多所中学的校长将就“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教育改革”等议题展开讨论,以促进海峡两岸高中教育交流。 中新社发 王建康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苏州八月四日电 题:两岸教育精英苏州论教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自开幕以来,两岸教育精英各抒己见,多方信息、多元思考,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互相碰撞,互有启发,其间思想火花不断闪现。

  教改创新不能离开自己的“根”

  出席论坛的最高代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除了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许嘉璐还是教育家、语言学家。如他惯常做法一样,现场脱稿演讲常常能讲出精辟见解,语惊四座。

  “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离开自己的‘根’,用别人的东西来填充自己民族下一代的灵魂。”许嘉璐解释说,西方工业化开始的所谓现代教育,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纯“智”的教育上。近些年来,这种理念对两岸都产生了极大冲击,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

  他提醒两岸中学校长,中华民族的教育,从来是强调“德”与“智”并重。教育改革与创新,应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吸收、消化、摒弃、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新的”和“西方的”,把自己几千年的精华一股脑儿全抛到脑后。

  两岸教改 面临的问题很相似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两岸的教育也面临着共同的形势和许多共同的问题。

  论坛上,台湾基隆女子中学校长黄火文用带着闽南腔的普通话做了一个报告——台湾教育改革产生的历史及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教育改革经历了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成就,也面临新的问题。黄火文引述一份报告认为,台湾当代教育问题主要有八项:教育僵化惰性必须祛除,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终身学习社会尚待建立,教育机会均等亟须增进,偏重智育的考试文化仍待导正,课程教材与评量方法亟待改进,多元师资培育体系犹待改进,教育资源运用效率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在两岸教育界几乎都存在,与会校长们也希望能从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彼此少走弯路。

  新教育实验 想到台湾植沃土

  作为大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已经声名远播。他和他的团队倡导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论坛上,他第一个做主旨发言就迎来台湾校长的积极回应。

  “我对朱先生的理念深感敬佩。”台北市立大理高中校长谢念慈听完朱永新报告后举手发言,“台湾教育同样面临问题,希望新教育实验能够走到台湾,给台湾的孩子带来福音”。

  朱永新对此非常高兴,“我们愿意到台湾开办台湾的新教育实验学校”。一场报告会带来一个合作意向,这是主办方意想不到的。

  台湾代表团团长周荃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希望下次论坛能移师台湾。周荃说:“两岸最重要的事情是怎么为下一代谋幸福的事情,教育是最重要的事情,论坛如果能够到台湾举行,让台湾教育界、家长和学生也能分享大陆在教育改革方面的经验,对于教育我们的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完)


 
编辑:秦欣】
:::相 关 报 道:::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学校长教育论坛在苏州举行(图)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