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强化” 维护侨眷权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坚持“四个强化” 维护侨眷权益

2010年10月29日 11:21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州侨联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湖南省实施办法》,落实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用真心爱侨,真情暖侨,真诚护侨,全面履行职责,维护侨眷权益,创建和谐侨界,促进了侨界团结和谐进步,保障了侨属侨资企业迅猛发展,推动了侨联各项工作的开展。州侨联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侨联系统先进集体”。在实践工作中,坚持“四个强化”。

  一、主要做法

  1、强化侨法宣传,维护侨眷权益。为让社会公众知侨法,政府人员懂侨法,侨界群众用侨法,开展侨法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机关、进乡村、进墟场、进侨户活动,并采取动静结合方式,全方位宣传侨法,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橱窗张贴侨法宣传资料,利用电台、电视台、车载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宣讲侨法,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苗歌、三棒鼓等形式普及侨法,利用农贸市场、农村墟场、节庆日适时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支援活动,现场解答解惑释疑,宣传资料人手一册,使侨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针对吉首乾州古城社区侨台属较为集中、“侨中有台,台中有侨”的特点,每年在社区的“三胞”亲属联谊会,返乡台胞座谈会,回乡侨胞恳谈会等活动中,通过发放侨法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提供侨法咨询服务,促使海内外广大归侨侨眷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据统计,先后共订送《保护法》、《实施办法》400余册,编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

  2、强化维权机制,维护侨眷权益。为拓展维权渠道,丰富维权手段,去年成立了湘西州侨联法律顾委员会。聘请了州人大分管法制工作的副主任担任法顾委主任,依法治州办、州公检法司及法律援助中心领导分别为法顾委成员,并邀请了三名有丰富法律工作经验的侨属资深律师作为法顾委常年律师。通过法顾委为州侨资、侨属企业和广大归侨、侨眷搭建了法律服务平台。为涉侨信访案件处置提供支持,为维护侨眷合法权益提供保障。2003年印尼华侨陈传发在湘西凤凰县投资沱江农贸市场,建成后市场门面被市场管理方无偿占用十余间,虽经多方协商,历时多年未能解决。州侨联知道后,州侨联法顾委专门赴凤凰县了解情况,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护了侨商合法权益。为拓展维权渠道,丰富维权手段,去年成立了湘西州侨联法律顾委员会。为扩大侨界影响,延展维权范围,去年成立了湘西州侨联参政议政委员会,工作中,湘西州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立足侨情,贴近群众实际,多方倾听侨声民愿,踊跃反映侨情民意,人人敢言、会言、善言、慎言,把为最广大侨界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和发挥自身优势作为参政议政的基本要求。侨界政协委员董世平同志撰写的《关于关注困难归侨生活现状》的提案,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促成全州所有退休归侨生活补贴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解除了归侨们多年来的后顾之忧。侨界政协委员龚曼华同志撰写的《关于加强对州籍海外人才招贤引智》的提案,被州政府采纳,促成州籍海外人才引智项目库和州籍海外人才档案库建立,并成功争取省引智专项资金130万元。省侨联委员钟仲撰写的《当代中国留学生“学而不归”现象探析》一文获过侨办读者最喜爱的文章一等奖。该文通过对海外留学人员“学而不归”的原因分析,全面了解我国海外留学人员滞外不归的不利因素和积极作用,提出了我国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辟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多种渠道,发挥海外留学人员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深入了解侨情,掌握侨界动态,报送侨情信息,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参考;通过建立相关会议邀请侨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席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意见听取会、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咨询论证会,节庆活动、联谊活动、委员活动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检(视)察活动,为他们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提供了服务。放手让一切参政议政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智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参政议政的思想充分闪耀。20多名州县以上人大归侨侨眷代表和40多名政协侨界委员,相继撰写议案、提案200余件,所提议、提案办复率达到95%,发挥了侨联组织在湘西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强化维权环境,维护侨眷权益。积极主动汇报,争取重视支持。州委主要领导和州委分管领导关注侨情、关心侨干、关爱侨眷,多次听汇报作批示,身体力行检查批示落实,为侨联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州政府克服财力紧张,每年安排经费,支持侨联工作,为侨联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州人大、州政协领导多次参加侨联活动指导工作,为侨联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州委统战部领导全力支持和精心指导各项工作,为侨联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摸清工作对象,开展侨情调查。摸清侨联工作对象,了解侨界侨情,做到“踏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克服千辛万苦”深入调查研究,建全侨情档案,为侨眷维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顺应侨情变化,千方百计服务归侨侨眷、侨资(属)企业和州籍海外留学人员等,突出抓了留学人员情况、归侨侨眷生产生活状况和侨资(属)企业经营状况的摸底调查,先后深入到全州8县市,28家侨资、侨属企业,听取他们对投资环境的并建立健全了“侨眷来信回复制度”“侨眷来访接待制度”,特别是“科学维权四项制度”(即:汇集、分析侨情民意制度;协调、保障侨界利益督办制度;维护侨权宣传、教育制度;畅通归侨侨眷诉求制度)的建立,延伸了为侨维权触角。据统计,州侨联先后接待来访归侨侨眷50余人次,回复处理来信来函150余件,为涉及侨眷案件提供法律服务30余次,为侨资、侨属企业排忧解难20余起。

  4、强化为侨服务,维护侨眷权益。坚持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针对全州侨资源贫乏、“侨穷”、“侨少”的特点和老侨、新侨不同的需求,以为侨服务为己任,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怕为,不因事烦而懒为,做到“经济上邦困、生活上排忧、精神上解闷、权益上维护”尽其所力解决侨界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老归侨陈月枝从频临频临倒闭的企业退休后,生活补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州侨联闻讯后,四处为之奔波,多方反映情况,通过不懈努力不仅使她的退休生活补贴问题得以解决,而且使全州归侨的退休生活补贴也全部纳入财政发放到位,彻底解除了老归侨们的后顾之忧。并为归侨欧治湘争取到每月200元的退休归侨政策性生活补贴;回归港胞黄桂权,因病住院造成生活困难,经州侨联多次协商,所在单位为她解决了5000多元的住院费。据不完全统计,州侨联为侨界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10余件次,全州各侨联小组为侨界群众解决邻里矛盾、落实政策、就业升学、住房困难、侨胞探亲超期等突出问题134件次,协调、督促公安机关侦破涉侨案件8件次,为侨界群众挽回了经济损失。

  二、问题及对策

  1、主要问题。一是侨务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八县市只有侨联小组,唯一成立的吉首市侨联也是处于无编制、无经费、无场地的“三无”状况,有名无实,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在当地侨界难以形成凝聚力。二是侨务工作社会环境有待加强。宣传不够,由于散居农村的归侨侨眷很难组织起来,他们对侨法的了解不深,懂得不多;不少部门对侨法了解甚少,有的单位甚至不知道侨法,这样落实侨法就无从谈起,保护侨益也就天方夜谭。三是侨务工作经费保障有待加强。受经费制约,缺乏与归侨侨眷及海外华侨华人联谊交往,“走出去、请进来”不多,利用侨务资源服务经济建设不够;解决归侨侨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办法不多,渠道不够,甚至对侨法中有关一些适当照顾的政策执行也很难到位。

  2、主要对策。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侨联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侨联工作的关心和指导,为侨联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县级以上党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要听取侨联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侨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各级各部门在研究制定涉及归侨侨眷、侨资侨属企业、引进海外人才等有关涉侨的重大政策出台前,要听取侨联组织意见。其次,健全侨联组织。切实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增强基层侨联组织的活力。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建立侨联组织。重点侨乡村镇、社区侨联工作要纳入农村基层工作和城市社区工作范畴。在侨界特别是侨界“两新”组织人士中,积极发展中共党员。要支持侨联实施“走出去”战略,到世界各地湘西籍华人华侨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同乡会、华商会,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再次,加强队伍建设。各级党委要把侨联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纳入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加大侨联干部与党政机关干部及基层的双向交流力度,加强侨联班子建设,侨联主席、副主席可以考虑进入同级人大、政协中担任常委。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要有侨界代表人选。二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党校和行政学院中开设侨务工作课程,把侨务政策和侨联组织的相关理论列入学习内容;司法部门要把涉侨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规划;各级政法部门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涉侨信访申诉与涉侨案件的办理,及时雨侨联组织沟通。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党的侨务工作政策和涉侨法律法规力度,宣传侨联组织的地位、作用和侨界先进典型。三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大对侨联工作的投入,将其行政经费、业务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侨联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适当增加;加大对重大专项活动和外联专项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认真落实老年归侨生活费补助待遇。(湖南湘西州侨联驻会副主席 杨启帆)

参与互动(0)
【编辑:董方】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