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治堵新政实施一年半 如何跳出交通看堵局?(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5月26日 15:0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所副所长张险峰也认为,应该从规划调整这个“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交通规划先行,引导城市合理布局。“现在北京还要扩CBD、扩金融街、搞丽泽商务区,等于还是把办公区集中在三环内;居高不下的房价又将很多人赶到远郊区甚至河北、天津居住,将来还会大大提高上下班人流密度,交通能不能保证是一个大问题。”

  在北京,很多人把城市交通的问题归咎于早期规划的失误——历史形成的大路网格局。于是,北京城绕着最初的圆心,不断修建快速环路,构造了一个个“同心圆”。

  出乎很多规划者意料的,是中国城市化以及机动化的速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严金明指出,城市化最大的特征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扩张双重叠加导致出行需求总量过度增长,出行时空分布更加不均衡;出行距离的急剧增长导致对小汽车依赖性增强,城市交通自此不堪重负。

  一组数据更可以说明问题,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分别于1997年、2003年、2007年、2009年和2012年先后突破100万、200万、300万、400万、500万,用时分别为48年、6.5年、3.9年、2.7年和2.4年。

  “摊大饼”式的规划以及大陆网格局带来的交通后遗症,让上班族不得不起早贪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北京拥堵的根源在于“摊大饼”式的城市结构——即北京的城市建设,以紫禁城为中心环状向外扩张,行政、金融、商业机构高度集中,造成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大城市病”。

  可以说,这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难题——例如每逢重大活动都会有“管制”;市中心的机关大院阻隔了道路科学设计,难以打破;在国外,许多高校的道路也是社会道路的一部分,但北京的高校、社区大多是封闭式管理,大路网格局之下的毛细血管没有畅通。

  2004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曾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北京的交通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机动化进程中多重矛盾产生的,根本问题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当时,北京已形成了回龙观、天通苑和望京3个规模巨大的集中居住区,被规划学界诟病为“睡城”、“卧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良镛在研究中发现,这些不断出现的超大规模的“睡城”暴露出交通拥堵的根源——由于就业、城市配套等功能区布局的缺乏,致使大量人口每日如潮汐般进城出城。

  专家表示,中国城市规划中的中国一些城市在开发时交通规划滞后,项目落地后才考虑交通,结果出现拥堵现象。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黄承锋认为,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地方为追求GDP,搞商业开发项目往往忽视交通影响,未对大型项目进行全面的交通影响评价,甚至不重视长远发展,在原本应建交通枢纽的地块盲目建高楼、扩商圈,吸引大量车流,加剧拥堵。

  有关专家指出,国外很多大城市很多年都是一个样,他们的规划具有严肃性。而在我国一些地方,常常是一届领导一张规划,即便规划是科学的,也保证不了其执行效果,这需要加强监管机制,确保规划制定的科学和执行的不走样。

  “要结合地区人口密度,控制新建楼盘的容积率,实行交通评价一票否决制。”香港著名交通、规划专家黄良会说:“在香港,汽车增速达到3%时,政府就要通过税收、牌照费等手段施压,控制速度。应该落实交通影响评价体系,规划先行,让公众参与。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