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中国农业凸显“人才荒” 年轻人只愿外出打工(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27日 10:25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成长中的新型农民

  春耕在即,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职工张洪斌已经检修好了自己的设备——一台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现代化大农机。张洪斌说,自己是一个有着2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从十几马力的小四轮到现在的大农机,他切身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改变。

  张洪斌是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群体中的一员。当前,我国务农人群中传统农民仍为主体,但新型农民也在不断涌现,有像张洪斌一样的现代农机操作手,也有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等等,他们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人。

  稻田里走出职业经理人

  60岁的农民邢恩厚已经“上班”一周了,他的身份是“水稻职业经理人”。邢恩厚是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丰年村农民,从1983年开始种水稻。2008年,老邢第一次当上了“水稻职业经理人”,由于田间管理到位,他的身价也不断上涨,年薪从去年的1.7万元涨到今年的3万元,翻了近一番。

  何为“水稻职业经理人”?邢恩厚说:“就像种粮大户的‘大管家’,凭着种水稻经验和不断学习的新技术,指挥临时工适时适量放水、施肥、用药等。”丰年村是当地有名的水稻种植专业村,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种稻,村里像邢恩厚这样的“水稻职业经理人”有六七个。

  去年,邢恩厚给黑龙江垦区859农场一位种粮大户管理了16公顷水稻,亩产从上年的七八百斤提高到1000斤。由于增产明显,老邢得到不少“老板”的青睐,今年就被高薪“挖”到了黑龙江垦区的291农场。

  “撒肥、放水,我都可以安排其他人干,惟独撒药得我亲自上手。必须保证撒药均匀,同时根据不同叶片颜色、生长态势适当增减药量,确保药到病除,还不能影响到健康植株。”老邢说。

  丰富的田间管理经验和过硬的种植技术,是这些“水稻职业经理人”吃饭的本钱。老邢说:“咱是凭本事挣钱,在省内第四五积温带种水稻,要用浅、干、湿的放水方式,避免水深,温度低,影响水稻品质;在第二三积温带就用深、浅、干的方式放水,在碱性土地中种水稻就要注意调酸、育苗、撒肥……这些咱都在行。”

  桦川县农业局副局长陈跃龙说,最近两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快,周边地区很多旱田改成了水田。由于水田管理比较复杂,一些刚改种水田的种粮大户没有把握,就聘请一些有经验、懂技术的农民帮忙管理。仅桦川县就向抚远县、同江市、友谊农场等地输出了五六十个这样的人才。

  新型农民能念好“现代经”

  山东省定陶县杜堂乡中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农业部设立的蔬菜标准园,成立于2009年。目前已经有黄瓜、苦瓜等6个蔬菜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种植面积350余亩,发展农户数从最开始的20多户增加到现在的280户。

  记者近日见到了正在修建育苗棚的合作社理事长杨立。他说,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种植已经不能满足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俺这合作社就是靠着规模化才发展起来的”。

  “合作社建一个棚只需要8万元,相比‘一户一棚’式的经营,节省了20%的建设资金。”杨立说,统一建棚、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采购大棚建材的“批量式建设”降低了成本。此外,从种子一直到农药、生物有机肥、薄膜,合作社社员采购比普通菜农便宜30%,仅农资一项就可为每位社员节约4000元/年。

  不过杨立这个理事长为此付出的也很多。他说,合作社的几个负责人要参与土地流转、大棚建设、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没有一定的能力是干不下来的,“很多事情我们都是边干边学,逐渐摸索,才把合作社做到了现在的规模”。

  杨立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从寿光引进了高标准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采用全天候温度、湿度监控系统,一旦棚内温度和湿度波动超出蔬菜最佳生长范围,马上自动发送短信到菜农的手机上,菜农可以及时采取通风或保温措施,保证蔬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杜堂乡党委书记王利军介绍,近年来定陶县蔬菜产业发展很快,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专业合作社的引领,而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杨立这样的合作社带头人。“他们交际广、视野宽、学习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都很强,是政府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人才。”

  在张洪斌工作的九三管理局鹤山农场,新型农民的技能则更加专业。记者在农机指挥调度中心看到,工作人员随机调出了去年秋整地时的一台拖拉机的信息,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台拖拉机的作业量和作业轨迹。“什么时候、在哪块地、耕作深度,随时可以调出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九三管理局科技局局长邹长士说,指挥调度中心配有车辆监控系统,通过GPS卫星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技术的应用,实时显示机车状态,对全场机车进行统一调度指挥。“这套系统不是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是操作不了的。”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委了解到,近年来,在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农机化建设,涌现出不少专业农机操作手,他们反过来又促进了作业机械化的大幅提升。目前,黑龙江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到89.8%,从种、管、收多个环节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政府助力,农民“活到老学到老”

  在定陶县滨河办事处牛楼行政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地里查看苗情的李建荣。这位68岁、号称“定陶粮王”的老农告诉记者,自己种了一辈子地,最大的感触就是不懂新技术不行,真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每次县农业局组织的讲座我都去听,虽然仍有一些技术听不太懂,像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叶面化控药喷施等,还要靠县里农技员给我指导甚至‘代劳’,但每次听讲总有收获。”李建荣说,农民要跟上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得不停地学习。

  黑龙江省青冈县芦河镇先锋村农民史旭峰既是农民技术员,又是种粮大户。他说,现在市场上种子、化肥多种多样,各种广告宣传得又神乎其神,农民如果不经过一些指导和培训,很难分辨出好坏。

  史旭峰每年冬天都会参加县农技推广中心举办的“科普之冬”培训,通过课堂上的培训,他可以了解青冈当地的土质和积温情况,从种子适应性、化肥成分等更专业的角度选择生产资料。“如今许多农民一到备耕季节就来找我帮忙。”史旭峰自豪地说。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站镇东安村农民技术员韩晓艳告诉记者:“农民最看重实效,只要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地里示范效果好,他们就会主动过来‘取经’。”韩晓艳认为,政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一定要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相吻合,这样农民的学习兴趣才会大、提高才会快。

  不少农民已经从这样的学习中获取收益。在山东省郓城县三合西村,46岁的种粮大户张维国正在地里查看应用最新技术种植的小麦。他说:“今年麦苗苗情是近些年最好的,土壤墒情也适宜,只要后期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和病害,肯定是个丰收年。”

【编辑:李建宗】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