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稳增长”应更多关注收入分配与节能减排(3)

2012年05月30日 10:03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0)

  “稳增长”不要忘了节能减排

  在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下,“稳增长”再次被置于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环保要求开始放松,一些久拖未决的重化项目开始获批,一些地方的投资冲动再次燃起。

  稳增长靠什么?有两项东西不能缺少,一是资金,二是资源。但这两项东西既能促进GDP增长,也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资金投入多了,通胀随之而来;资源使用多了,一则不可再生,容易枯竭,二则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

  所以,我们有必要提醒:在增长成为首要任务时,不应放弃结构转型,“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道路应坚持不懈。这一方面有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壁垒、树立减排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降能耗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因为自己的需要。如果继续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增长路子,不仅发展难以为继,而且子孙后代的发展将受严重影响。

  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国情新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在当下,节能减排的任务日益艰巨,阻力越来越大,一旦松懈就可能反弹,前面的坚持就白费了。2011年,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3.5%,但实际只下降了2.01%,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5.73%。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开局并不理想。如果今年的目标任务不能完成,要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就面临更大压力。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5月26日的“2012年中美清洁能源论坛”透露了一个数据,我国人均能耗已达2.6吨标准煤/年,已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人均能耗低于发达国家,是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消费总量已超过美国,而且发展速度惊人。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75亿吨标煤,相当于目前OECD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总和。

  巨大的消费总量,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能源使用效率的低下。据解振华透露的一组数据: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左右,而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这些数据说明,我们在降低能耗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空间。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认为:50%以上的节约能耗来自技术进步,“十二五”规划将把节能作为一个专项规划提出。

  技术进步是个重要方面,但这需要一定时间,这有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源科技投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目前世界能源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紧盯这一变化,实时做出能源政策和能源使用结构的调整。

  在稳增长的过程中,环保既是发展,也是转型。保护环境、促进节约资源会带来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预计“十二五”期间,仅节能环保产业一项的产值就将达到十几万亿元,比“十一五”明显增加。而且,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以环保为名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加强生态环保,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拓展发展空间。

  财政部24日在北京举行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宣布今年将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计划,其中包括全面启动新一轮节能家电财政补贴政策。分析人士认为,此举传递出积极财政政策再发力的积极信号。短期内通过促进节能环保领域的消费和投资,力保经济“稳增长”;长期看,则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中国经济向绿色转型。

  中央财政此次将安排363亿元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节能汽车和高效电机四大类产品,预计拉动消费需求约4500亿元,年节能约1170万吨标准煤。

  根据部署,在继续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多财政投入将用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从长远考虑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资源能耗大省——山东省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全力推进生态山东建设,今年省级财政将投入216亿元,比上年预算增长30%,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等关键领域的投入,以更大力度向低碳发展迈进。

  财政部还提出,要加快以环境税费改革为核心的税制改革,稳妥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机制改革,并积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等试点,旨在通过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机制建设,加快经济转型。

  总之,降能耗是个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经济结构转型,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能源格局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综合新华网 财经国家周刊 经济参考报 中华工商时报 经济观察报 第一财经日报 人民日报等相关报道)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