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林海音的京城足迹:西长安街那张办公桌成红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找林海音的京城足迹:西长安街那张办公桌成红娘

2010年07月07日 12: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用她细腻的笔触写出的《城南旧事》,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生活老画卷。1960年《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今年正是这部小说集面世50周年,让我们沿着林海音的京城足迹,去寻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1948年,林海音离开北京回到故乡台湾,但她却一直思念着北京这座古城,她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父母曾东渡日本。1918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后来,父母曾带着年幼的林海音返回台湾。当时台湾已被日本侵占,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不甘心生活在日寇铁蹄下,举家迁居北京。5岁的小英子来到了北京,并在这里度过了被她称作“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的25年时间。林海音一家主要生活在北京城南,这里的胡同、四合院,还有西山脚下的毛驴,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都给了她挥之不去的记忆。

  少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初入京城林海音一家住进珠市口的谦安客栈

  林海音一家初到北京,住在珠市口一家名叫谦安的小客栈。那是1923年,这家客栈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旁边就是著名的第一舞台,如果从这里往南,就可以到当时京城非常热闹的天桥和城南游艺园。珠市口每天人来人往,林海音最喜欢的事就是和老妈子站在门口“看人”。林海音的父亲爱搬家,不久,他们一家就搬离了这座小客栈。不久前,我到城南寻找,谦安客栈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椿树上二条胡同的永春会馆居住时,林海音开始了北京小姑娘的生活

  林海音一家从谦安客栈搬到了椿树上二条的永春会馆。我去椿树上二条探访之前,查找过这条胡同的相关资料。明朝,椿树胡同已经形成,因胡同里椿树特别多而得名。后来,椿树胡同演变成了诸条以椿树命名的胡同,如椿树上头条、椿树上二条、椿树上三条等等。我去实地探访,在老地图标注的椿树诸条胡同的位置,转来转去却只找到了椿树园小区,和东椿树胡同,其他那些椿树胡同在哪儿呢?

  在椿树园小区,我向老人们打听椿树胡同的情况,老人说:“椿树诸条胡同上世纪90年代就拆了,建成了现在的椿树园小区,原来的老胡同就剩下半边东椿树胡同,和那棵老椿树了。”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那棵巨大的老椿树,它有两人合抱那么粗,老树依然枝繁叶茂。我继续询问老人可还记得椿树上二条和永春会馆。老人沉思了片刻,指了指小区内的雕像说:“椿树上二条就在那一带,我家原来就住在那条胡同。”听了他的话,我赶紧拿起相机拍下了那座雕像,因为它的位置记录着老胡同的一段回忆。

  当时,林海音一家住在永春会馆后院。林海音居住在这里时,开始上小学,她的妹妹燕珠、弟弟燕生都是在这里出生。在永春会馆生活的时期,对林海音一生来说,意义非比寻常,在这里,她从一个台湾女孩,变成地道的北京小姑娘,早晨,林海音扎着小辫,斜背着书包,沐浴着晨曦去上学,她已经是师大附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穿打了皮头儿的布鞋,喝豆汁儿,吃涮羊肉,她应该是特别的快乐与温暖的。

  -新帘子胡同、虎坊桥、西交民巷、梁家园,林海音都曾经住过

  在永春会馆住了没多久,林家又搬到新帘子胡同,林海音家住在胡同的尽头。那时新帘子胡同是个死胡同,不比珠市口那边热闹,胡同幽暗而寂静。此时林海音还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她每天放了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到大街上去看热闹。

  不久,林海音家又搬到虎坊桥大街的广东蕉岭会馆。这里是林海音成长过程中一个难忘的地方。虎坊桥大街当时比较热闹,此时林海音已经上小学三四年级了,她开始用自己幼小的心灵去感受五光十色的生活。林海音写的一篇小说《虎坊桥》讲述的就是她在这里的一段经历。当时林家租下了整座会馆,并将房间、院落粉饰一新。这时,林海音的二妹从台湾来了,母亲又生了四妹、五妹,家里人丁兴旺。我去虎坊桥探访时,当年的虎坊桥大街,已经更名为珠市口西大街,蕉岭会馆也已经被拆除了。

  林海音上五年级时,搬到西交民巷居住。那里街头常走过一队队的救世军,穿着灰色制服。救世军的摇鼓一响,各家的小孩都往外跑,看热闹,听传教。林海音的父亲要她周末到“福音堂”听洋人传道,那样可以学点英语,而林海音喜欢的却是“福音堂”发的画片。在西交民巷短暂居住一段后,林家又搬到梁家园。不久,林海音父亲因病去世了。

  -南柳巷的晋江会馆,目前被认为是林海音故居

  林海音在北京的旧居,基本上都已经拆除殆尽,只剩下晋江会馆,因此现在很多人认为晋江会馆是林海音故居。椿树园小区东边不远就是晋江会馆所在的南柳巷。南柳巷是一条南北向的窄胡同,这条胡同四通八达,出北口就是琉璃厂西街。过去,琉璃厂西街以经营书籍、笔墨纸砚为主,现在这条街上的经营项目与过去也没有什么不同。老北京以经营文房四宝和字画出名的荣宝斋,也在这条街里。

  因为父亲的去世,林海音家里经济陷入了危机,那是1931年。没有经济来源的林家,只好住进了南柳巷里福建和台湾乡亲专用的晋江会馆,因为住在哪儿不用交房租。开始亲戚们都为林家担心,但是13岁的林海音,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母亲共同扛起了这个家。

  据林海音回忆,南柳巷的南口是她的日常生活区,那里烧饼麻花儿、羊肉包子、油盐店、小药铺、澡堂子、当铺、冥衣铺样样都有。而现在的南柳巷南口,依然是生活区,这里日用小百货、主食厨房、卖菜的小摊应有尽有。而从南口往西走,出了西草厂就是宣武门外大街,洋超市沃尔玛就在西草厂的把口儿。

  我要寻找的晋江会馆,在南柳巷的中段路东。晋江会馆原是个大四合院,解放后被分成了两个小院。林海音和家人在晋江会馆住了近20年,这里是林海音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

  我走进晋江会馆的院落,发现原有的老建筑保存完好,只是居民们将院子里能利用的空间都搭建了房子,原先齐整的四合院就变成了大杂院。在院子里我发现了几棵巨大的槐树,我记起林海音在她文章中,提到过大槐树,她写道,好玩的地方只有会馆中间空院的一棵大槐树,到了槐树开花的夏天,唧鸟(蝉)鸣叫,清风徐来,树阴乘凉,惬意极了。树上吊挂下来像槐花一样的槐树虫,俗称“吊死鬼”,用筷子把它夹下来,放进小瓶里观察那蠕动的样子,然后倒出喂鸡吃。我想晋江会馆里的这些槐树,是否也如林海音笔下的大槐树呢?

  我询问院里居民,可知道林海音原来住在哪间房子,院里的居民对这位解放前就离开的邻居还有记忆,听说我寻找林海音旧居,就指着北边的3间房说:“林海音当时就住在这里。”院里的居民还向我介绍住在南屋的王奶奶曾经是林海音的邻居。我找到王奶奶聊天时,她对林海音记忆犹新,她回忆说,林海音待人非常有礼貌,大伙都喜欢和她亲近。

  出了晋江会馆,我站在南柳巷狭窄而寂静的胡同中,感受着胡同独特的静谧。当年,林海音住在这里时,周边环境可不是这样的,那时晋江会馆的斜对面是永兴寺,俗名儿南柳巷“报房”,这里是北平报纸的派报处。在林海音的作品里,她回忆,每天早晨四五点,天还没亮,所有批卖报纸的都集中在这里,等着各报馆把报纸送过来,然后批报卖报。那时,南柳巷胡同里是一片嘈杂与喧嚣。

  在南柳巷晋江会馆居住期间,林海音就读于春明女中,1934年又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以后去《世界日报》社当了记者,她的人生从此改变。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