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郭沫若女儿称父亲不适合从政 否认其"抛妻弃子"(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2月11日 10:4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郭庶英与父亲郭沫若的雕像合影

  “像他这样一个聋子,自己没有什么生活能力,在日本生活10年,中间回来参加南昌起义,又去了10年,再回到国内,对国内的形势、人情的变化都不是很了解。母亲在生活上给了他必须的照顾。”

  对话郭庶英:

  父亲被严重扭曲

  记者:在您眼里,父亲是一个什么形象?

  郭庶英:他性情率真、无私,特别刻苦,能抗逆境。

  他在政治潮流里很前卫,但是他又不像一个政治家讲话那么严谨,有时候激情地讲一些话,所以有些人不喜欢。他从事这么多活动,其实他差不多是个聋子。也许,听力受损反而为他屏蔽掉很多是非。

  但是,我认为他不能从政,政治是很巧妙的,要有谋略,我觉得我爸没有什么谋略,他是一个无私奉献自己的社会活动家。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写过那么多书,哪本书要名人给他写序来捧他?没有。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上去的。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个性也蛮强的。

  记者:外界传言你们与安娜所生子女不相往来,是这样吗?

  郭庶英:完全不是,大年初一我还在郭志鸿(安娜五子)女儿家里玩了一天,我们相互联系、探访,保持着情谊。他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博导,80多岁了,身体还很好,有时骑自行车上班。四女淑瑀以前跟我们同住了很长时间,她那时候在北大上学,我爸带我们上街,给我买什么衣服料子,给她也买。

  记者:如何理解郭老的自我批判?

  郭庶英:1977年,他抱病参加阿英的追悼会,落泪咏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他其实是用“臭老九”的自称来肯定知识分子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在“文革”期间,他曾用笔名“老兵”,又幽默地把“兵”字分开写为“丘八”。他的这一自讽,并不是软弱,而是含笑的自豪。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一些批评郭老的尖锐声音?

  郭庶英:有些人总是想说点另类的话,当然这也有社会客观存在的因素。有的人对郭沫若的挑剔,没有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客观评述。

  比如说,他是蒋介石的通缉犯,困在日本回不了国,那段时期他在考古、诗文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因为他的学术地位,他完全可以在日本继续待下去,做一个著名学者,改善生活条件,但他还是选择了只身回国参加抗日。

  再比如说,父亲不搞收藏,我们办展览都是到处去借。真正的好作品都在外头,家里没有留。像郭沫若这样的人,还真不多,但是被扭曲得最厉害的恰恰就是他。

  关于父亲的争议

  1 郭鲁恩怨

  2 应酬之作3 抛妻弃子

  回应:“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是郭沫若”

  上世纪30年代初发生“革命文学”论争时,郭沫若化名“杜荃”撰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攻击鲁迅。郭庶英说,郭沫若与鲁迅都曾用笔墨相讥,但后来郭沫若识大局,对鲁迅是充分肯定的。1936年8月,郭沫若写《搜苗的检阅》,有意向鲁迅表示歉意。“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到问题解决的曙光。”只可惜,当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两人的隔阂未能消除,甚至一生也未谋一面。

【编辑:罗攀】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