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陈晓卿:《舌尖》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图) (3)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22日 09:02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摆事实,不讲道理

  吃出名堂

  陈晓卿

  很多人通过《舌尖》认识陈晓卿。之前,他拍了20多年纪录片,出了不少好作品,有些被誉为中国纪录片的“行业标杆”。

  1982年,陈晓卿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毕业前夕,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来到北广与学生交流,会上放映了陈晓卿的处女作《战士从这里起步》,当时伊文思反问他:“为什么不能把你看到的、让你感动的东西原原本本地交给观众呢?”

  “纪录片不只是按照编导的意图寻找什么,还要表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本身。”伊文思的批评,让陈晓卿开始思考纪录片的叙事方法,“要摆事实,不讲道理”。

  毕业后,陈晓卿进入中央电视台。2007年,他历时4年拍摄的《森林之歌》播出后,国内一片热议,每个镜头、画面,甚至解说,都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出自BBC之手。

  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随后推出《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耗时13个月制作的美食纪录片,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纪录片收视之最,几乎家喻户晓。

  陈晓卿老师,是位“文艺中年”。

  《舌尖2》首映式上,他穿着笔挺的西装,一本正经地在台上念叨:“玛格丽特·杜拉斯曾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全场哄堂大笑。

  下午的采访,我拿这句话与他打趣,他笑言:“没管住我这张嘴啊。”

  这些日子,陈晓卿说自己忙于准备首映,几日没有休息。采访时,眼皮都是耷拉得快要闭上的状态。但你一与他聊吃,聊中国人的美食情感,他立马眼神放光,眼角带笑。用一个不恰当但贴切的词形容,真是刹那间,顾盼生姿。

  张立宪揶揄,《舌尖上的中国》让陈晓卿积蓄多年的吃货本色神采焕发,成为个人爱好与人生事业良好结合的典范。

  陈晓卿自己却一本正经,“美食,和其他学问一样,越研究,就会越感到自己无知。这条路没有穷尽,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我是吃货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在做这部片子”……

  很快,张发财跳出来反驳:我最初十分喜爱这位美食家的专栏,胡说八道得确实好,每每看完口水四溅饥肠辘辘。直到有一天,认清了他忽悠的本质……食物的口感,与陈老师文字形容,有强烈反差。

  陈晓卿当然不能接受这“诋毁”,为自己辩白:吃货拍美食片,肯定是自虐的行为。比如一个鱼香肉丝,晚上8点开始拍,结束的时候已是晚上12点,菜已凉成了一坨。“这就像厨师一样,如果羡慕一个厨师多幸福和美食有多接近,这是不可能的。”

  陈晓卿爱吃,还吃出了名堂,挺好。他说,对于那些对美食毫无兴趣的人,保持这种毫无兴趣,然后继续对别的事物的兴趣。

  他觉得,对于“视荤如素,快餐慢食”,每个人都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答案,美食是私人的。这都OK。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