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大运河上跑船人习俗:供奉财神 出船鸣放鞭炮(图)(3)

2014年10月07日 08: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01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隋唐洛阳城的皇家粮仓,现存最为完整的仓窖遗址,证实了隋唐大运河漕运与朝廷供给的关联。

  02 回洛仓遗址

  具有完整的仓城格局和众多仓窖遗址,反映了隋代漕运的规模与国家直属仓储设施建设情况。

  03 通济渠郑州段

  其遗存解释了早期运河的形态、规模以及通济渠与作为水源河道的黄河的关系。

  04 通济渠商丘南关段

  展现了唐宋时期通济渠夯土驳岸的形制与工艺以及通济渠巨大的河道规模。

  05 通济渠商丘夏邑段

  展现了隋唐宋时期通济渠河道巨大的规模尺度、形制与工艺。

  06 柳孜运河遗址

  出土船只直接见证了运河漕运的事实,展现了隋唐宋时期河道高超的石构水工技术。

  07 通济渠泗县段

  反映了通济渠河道夯土驳岸的形制与工艺以及河道的线路与走向。

  卫河(永济渠)

  开凿时间较早、具有关键性的军事战略意义的重要河段

  08 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

  是卫河(永济渠)目前保留的最为典型的一段运河故道。

  09 黎阳仓遗址

  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转运漕仓之一,体现了隋至宋,由仓至库的形制变化。

  淮扬运河

  体现了受到运河影响的时空范围内大规模河湖变迁和运河逐渐人工化过程的河段

  10 清口枢纽

  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持续维护运行了4个多世纪。

  11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现存最重要的漕运管理机构遗址。

  12 淮扬运河扬州段

  见证了大运河沿线的河湖水系变迁以及运河初期借湖行运,后期与自然水系逐渐脱离的过程。

  江南运河

  体现了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线路规划的合理性,表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水工设计、施工、管理技术成就

  13 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

  反映了城市与运河相伴相生的特点。

  14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

  是南方城区段运河的典型段落。

  15 江南运河苏州段

  是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大运河段落之一,也是当前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黄金水道。

  16 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

  展现了杭嘉湖平原的大运河自春秋(前6世纪)至现代的完整演进历程。

  17 江南运河南浔段

  是完好保存的江南运河支线的河道,反映运河带来的区域繁荣。

  浙东运河

  连通了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段落

  18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

  连通钱塘江与曹娥江的重要交通枢纽。

  19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

  代表了宋代中国大运河设计施工技术的较高水平。

  20 浙东运河宁波段

  为避免潮汐影响而建造的航道,反映为了应对潮汐问题大运河作出的设计。

  21 宁波三江口

  中国大运河整体的终点,是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通惠河

  大运河北方终点;对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2 通惠河北京旧城段

  包含元明清时期中国大运河的北方终点段落——什刹海及通往什刹海的玉河故道。

  23 通惠河通州段

  明清两代大运河漕运的转运关键节点。

  北运河

  历史上见证海漕转运的节点

  24 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

  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接处,见证海漕转运的节点。

  南运河

  以众多弯道工程降低纵比降保证航运畅通的河道

  25 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

  南运河三弯抵一闸技术的典型例证。

  会通河

  具有众多节制闸群、穿越大运河全段水脊的水利枢纽工程的河道

  26 会通河临清段

  包括了申遗点中唯一的钞关遗存。

  27 会通河阳谷段

  集中体现了会通河作为“闸河”特点的典型段落。

  28 南旺枢纽

  为解决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的大型水利水运枢纽,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

  29 会通河微山段

  大运河全段唯一一段湖中运道,是大运河为摆脱借黄河行运而开凿的河段。

  中河

  完成大运河完全人工化的标志性河段

  30 中河台儿庄段

  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

  31 中河宿迁段

  是大运河为摆脱借黄河行运而开凿的河段,中河的建成标志着大运河全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

  版式:蔡华伟

  资料:张宇欣

  图片:人民视觉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