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归咎于荧屏鉴宝? 专家:节目应淡泊利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盗墓归咎于荧屏鉴宝? 专家:节目应淡泊利益
2009年03月16日 14:58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盗墓、赝品泛滥, 不应都归咎荧屏“鉴宝”

  专家 建议收藏节目应指导鉴赏,淡泊利益

  荧屏鉴宝节目会致使盗墓猖獗?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政协社科界的联组会议上,刘庆柱和安家瑶两名政协委员指出,目前荧屏上的鉴宝类节目给人以“收藏文物是一种赌博性投资”的拜金主义错觉,这会引发盗墓猖獗和假文物滋生等一系列问题。两位委员的发言引起了各界争议。

  近日,部分收藏家和电视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荧屏上的鉴宝节目的确过于宣扬文物的经济价值,这种倾向应该立即刹车。更多专家和电视人则指出,“盗墓热”的根本原因是国内收藏观念落后,因此,亟待鉴宝类节目普及正确的收藏观。专家建议,收藏者要把收藏当作一种陶冶,而不能作为赚钱的手段。

  考古委员

  鉴宝节目“催生”盗墓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政协社科界的联组会议上,两名政协委员把矛头直指目前荧屏上非常流行的收藏鉴宝节目,认为这类节目给人以“收藏文物是一种赌博性投资”的拜金主义错觉,会引发盗墓猖獗和假文物滋生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收藏鉴宝类节目的重点放在预测文物价值上,给人一种淘到宝就可以一夜暴富的错觉,没有宣传文物的文化价值,反而宣传了拜金主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安家瑶委员则补充说,她曾和上过鉴宝类节目的考古专家接触,得知主持人总是希望他们把文物的价格尽量报高,这样可以吸引观众眼球。“在此类节目反复炒作的过程中,导致了类似赌博的感觉,造成‘全民收藏热’。”

  她更指出,盲目的收藏热造成了两方面的恶果,一是刺激了本来就很猖獗的盗墓现象,“如今盗墓者的专业素质和科技设备都不输给考古学家,手段甚至高明到可以把几十吨的石棺都卖到国外市场。”一大批文物造假集团也随之出现,一些高仿产品甚至连专家一时都辨别不出,严重扰乱了文物市场。

  正反声音

  支持:节目误导了文物市场

  对于两位政协委员的意见,上海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尽管电视节目与盗墓和制假的直接联系不大,但目前的鉴宝类栏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这些节目“娱乐性太强,文化引导太弱”。

  “这些鉴宝节目目的不在于普及文物知识,唤起人们保护和尊重传统文物的意识,而是为了刺激收视率,怎样有娱乐性就怎样制作。比如,有意制造一些噱头,或者过于强调文物的价格,这是不正确的。文物不单有经济价值,更有文化、历史和教育的多重价值。”

  吴少华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节目夺人眼球了,但文物市场却受到误导,“因为盗墓的人都是冲着文物的经济价值去的。”

  反对:鉴宝能提高收藏素养

  不过,我国台湾地区著名收藏家王定乾先生并不认同鉴宝刺激盗墓的说法。他认为这在逻辑上说不通,“现在还有这么多出土文物吗?鉴宝类节目谈论的都不是出土文物吧?国家现在有《文物法》,对出土文物是有明确规定不允许流通的。所以,鉴宝节目谈论的对象和这两位专家委员谈的东西应该不是一回事。”

  另外,他认为鉴宝类节目如果做得好,其实是好事。“这有助于提高民族的收藏素养,对我国文化珍品的收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国外艺术品收藏已经非常发达了,很多我们并不重视的东西,在国外收藏界会引起轰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