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专家PK马未都:破解“他山之石”谜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刑侦专家PK马未都:破解“他山之石”谜案
2009年12月21日 14:42 来源:现代快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考古挖掘的一些燧石工具。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相信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含义。但是,他山之石,到底是什么石呢?

  在大部分专家的眼里,他山之石应该是坚硬的砺石。而在收藏家马未都看来,这应该是玛瑙。但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持平却语出惊人:他山之石的“石”不应该是砺石,更不应该是玛瑙。

  那么,刑侦专家刘持平的结论又是什么呢?他是怎样破解“他山之石”的迷案的呢?

  刑侦专家PK马未都

  “照我看来,他山之石应该是玛瑙,不过,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而已。”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马未都显得很谦虚。他认为,因为玛瑙的硬度大,而玉经过火烧后会发软,这样就可以用玛瑙来刻划了。为了佐证这个观点,马未都还提出证据说:“良渚文化的玉大部分成鸡骨白,这是烧过以后再经长时间埋藏慢慢钙化的结果。”

  另外一种学界普遍的观点是,他山之石就是普通的砺石,因为砺石的硬度相对高,而且唾手可得,很容易成为古人制玉的工具。

  但现在,刘持平却对这些看似有道理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刘持平,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他是刑侦界的权威,也是考古界的名人。刘持平曾经屡破奇案,在“周老虎”谜团闹得不可开交之时,他率先对“周老虎”进行鉴定,得出了“周老虎”为假的结论。

  作为刑侦局长的刘持平又特别喜欢考古,曾经在金坛三星村的“中国第一对权杖”上发现了“骨雕蚕”图腾,进而让江苏的养蚕史上推了1000多年,并发表过影响力较大的考古学论文“中国原始指纹画的发现与研究”、“青铜器饕餮纹质疑”。

  《诗经》上他山之石的直接含义是什么

  后来,刘持平又对《诗经》上的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诗经·小雅·鹤鸣》的全诗是赞颂皇家园林的美丽,并非意在阐释哲理。”刘持平说,而这首诗的全文也很长: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择。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名言的直接含义是什么?在刘持平看来,“玉,美石也。”这是我国古代先民对石器加工,尤其是玉器加工经验的高度总结。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为了生存与生活,就与各种石头打交道。

  “原始旧石器尽管十分粗糙,但它是‘破石之旅’的第一批成果,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第一步。”刘持平说。

  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辨别石料质地与品种的知识与各种加工经验,更培育出美轮美奂的爱美观念。“玉”开始进入先民们的审美范畴。

  他为什么说“马未都错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一块石头,可以剖开玉,对玉进行加工切磋。”刘持平说,他曾经看过马未都在《百家讲坛》的演讲。但他认为马未都的结论明显站不住脚,“此论差矣,至少是一孔之见。”刘持平说,既然用玛瑙在加工玉,但玛瑙也算是玉的一种,硬度也很大,那么,是用什么工具来加工玛瑙这个“攻玉”的工具的呢?

  而且,刘持平经过调查后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只有极少部分有鸡骨白钙化现象,大部分是五颜六色的,假如同样用火烧过,结果为什么不同呢?

  “良渚文化中的玉有鸡骨白现象,实际上是因为太湖流域当地玉料成分复杂,和新疆等地的和田玉不同,作为北方人的马未都不知道而已。”

  既然马未都的推论不成立,那么,什么样的石头才能成为“攻玉”的工具的呢?

  “我们分析这个‘他山之石’,至少应该知道,能够成为玉器的加工工具,该符合哪些条件?”刘持平认为,首先它的观赏价值与使用价值应该比玉料的价值低;其次是既然是工具,肯定是易耗品,必须量大;其三是很容易得到,没有工具的年代,应不需要苦寻深挖就能得到;最后是容易成型,经过简单加工后,就应该具有工具的功能。

  而玛瑙量少块小,颜色比一般的玉更美,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古人断舍不得将它作为工具用,偶尔作工具使用是可能的,但不具有作为工具材料的普遍性。所以,刘持平从根本上否定了马未都的观点。

  那么,能够成为玉器加工工具的自然物,尤其是具有雕琢功能的物质有哪些呢?“动物的骨头、牙齿还有贝壳,都有这种可能。”刘持平说,如鲨鱼、老虎、野猪的牙齿等都非常坚硬,将其捆绑在带柄的物体上,可以成为得手的刻划工具。贝壳敲破后往往产生出锋利的刃口和尖锐的端,也能作刻划工具。

  但这些工具显然不是石,“他山之石”到底是什么石呢?

  人类250万年的历史演变多亏了“错”

  在刘持平看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回到《诗经》本身。诗中涉及“他山之石”的词句有两条:一条是“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一条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刘持平找来了《辞海》,“可以为错”的“错”字,《辞海》解释为“磨刀石”,其主要的功能方式是研磨。此“错”字功莫大焉!“研磨技法大有作为,它将人类的历史,从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进化到了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这过程走了大约二百五十万年。”刘持平说。

  接下来,“可以攻玉”的“攻”字又该如何理解呢?《辞海》中理解为“制造、加工”。

  “很明显,这两句词正好反映了‘他山之石’在玉器加工过程中两个阶段所起的不同作用。”刘持平说,先民们先是用“他山之石”对玉器进行切割研磨,随后又进行制造加工,让玉器看上去更为完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