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处窘境不卖文救急 北京居不易无奈南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顾颉刚处窘境不卖文救急 北京居不易无奈南下
2010年02月11日 15: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11年,顾颉刚与叶圣陶(右)合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顾颉刚放下了笔,看着摊在自己面前厚厚一沓的稿纸,有股想再写下去的冲动,实在很想继续提笔,在一旁的妻子殷履安却已然笑着说:“你这篇文字不成为序文了!一篇《古史辨》的《自序》,如何海阔天空,说得这样地远?”

  顾颉刚想想也笑了。《古史辨》第一册早在1925年9月就已付印,“万事皆备,只欠东风”,就只差作为编者自己的一篇序言。为了让书早日出版,从1926年 1月12日起,他开始动手写这篇《自序》,前后3个月,不知增补修改了多少次,洋洋洒洒,近7万字,堪称平生所写篇幅最长的文章。

  他站起身来,看看四周的藏书,却又不由自主地叹了一口气:什么时候才有真正的空闲,好好研究一下这些书呢!又想到最近老是领不到薪水,想再买些书,想和去年调查妙峰山庙会一样,再到山海关探寻孟姜女的遗迹都不太可能,心里更不好受了。又想起前些时候,鲁迅他们跑到国务院索薪,还闹了个乱子,心里越发难过。

  “北京居,大不易”

  经济困窘如此,偏偏军阀混战,似无止时,北京竟为战场,长日处于恐怖的空气之中,上午看飞机投弹,晚上则饱听炮声。每天飞机一来的时候,大家只觉得死神就在自己头上,老是盘旋不去。自己与家人的生活,已经给飞机、炸弹骚扰得几无安宁,从天而降的炮弹,落点离自己住处最近者,竟不到百步之遥(《顾颉刚日记》,1926年4月3日),惊恐之余,连移动水缸盖和开阖门户的声音,也变成了弹声、炮声的幻觉。

  在北京大学工作的顾颉刚,基本上得仰赖薪水过日子。可是,财政困窘的北京政府,没有办法按时发薪。1925年1月的薪水,得拖到6月才领得到第一笔,要到7月才能全部领齐。幸而顾颉刚在孔德学校兼职之所得,倒还可以按时全部收到,不致完全困窘无门。1925年12月底,因为前妻之父吴寿朋去世,顾颉刚为了丧事“出款浩繁”,已经吃紧。不料到了1月初,不仅北大这个月不能发薪,连孔德学校“亦仅半薪”,让他大叹“如何得了”,妻子为此亦是“肝火甚旺”。1月6日,好不容易请“长官”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向学校借了88元,“可还许多小债”,然此终非长久之计。顾颉刚自己更是“债台高筑”,结算一下,“负债几及二千元”。“手头干涸已极 ”,甚至于房租都没法子付了,“没有法子”,只好向恩师胡适开口,“承借六十元”。本来,顾颉刚苏州老家“非无钱”,可是他“以种种牵阻,终不能向家中取钱”,反而得“有赖于师友之济助,思之悲愤。回家后哭了一场”(《顾颉刚日记》,1926年6月6日)。虽然,顾颉刚可以卖文救急,却总觉得自己不该把学问之事当成生计的奴仆,更觉得这样一来,做学问就不忠实了,不免内疚。生活窘迫既然如此,“北京居,大不易”,这样的环境,还能待下去吗?

  成立朴社 无奈经商

  这时候在北京大学任职的顾颉刚,同时也迈出了经营与学术文化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的脚步。

  原先,当顾颉刚在1922年夏祖母病重时曾回原籍苏州照料,并且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员。在上海的他,同一起任职于商务印书馆的沈雁冰(茅盾)、周予同、郑振铎等人,交往密切,常常聚在一起讨论、闲谈、听留声机。1923年1月初,郑振铎在聚会的时候发言道:“我们替商务印书馆编教科书和各种刊物,出一本书,他们可以赚几十万,我们替资本家赚钱太多了,还不如自己来办一个书社的好。”众议皆诺。于是,除了郑振铎与顾颉刚之外,联络了沈雁冰、周予同等人组成书社,约定每个人每月缴10元,10个人共100元,由顾颉刚存入银行。周予同提议将这个组织命名为朴社,也得到众人的同意。

  顾颉刚十分在乎朴社的前景,与妻子谈到它,居然“太快意,精神提上,竟致失眠”(《顾颉刚日记》,1923年6月24日)。可是,1924年上海发生战事,在沪同仁急需用钱,决定解散朴社。当时人在北京的顾颉刚大怒,却已“鞭长莫及”,他找了老同学蒋仲川等人入社,仍旧约定存下钱来,决意继续维持下去。 1925年6月28日,顾颉刚更当选为朴社的总干事,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朴社总干事的身份,激起了顾颉刚的事业心。像是他注意到北京大学所在地的马神庙附近并无书店,朴社如果可以在那里开家书店,必可获利。经过他亲自视察,由同仁决议利用共同基金在彼处租房,从此创办景山书社。顾颉刚耗费了不少精神力气在景山书社的成立杂事上,并参与招考学徒与伙计,当11月15日景山书社开幕,顾颉刚更亲自照料店务。只是,那时他却还拉不下脸来,“见人颇觉不好意思,想不到我也会做商业的”。可是,书社的确赚钱,1926年6月的盈余有90余元。

  准备出书,是朴社的另一目标。本来,顾颉刚与钱玄同、胡适等人讨论古史的函件文稿,早就得到大家的注意,朴社同仁一直要顾颉刚把这些文章编辑成书出版的,不料,“有一个久居上海的曹聚仁,把它们编了一本《古史讨论集》出版了”。大家看到这部《古史讨论集》,错字太多,印刷又粗劣,就开始埋怨顾颉刚:“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顾颉刚心下也是挺难过的,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文字还不成熟,又苦于杂事过多,想定心研究几个大题目,作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可是,现实的环境,却不给顾颉刚这等机会。他悲哀地写道:我的环境太不帮助我了。它只替我开了一个头,给了我一点鲜味,从此便任我流浪了,饥饿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