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明史》充满圈套 明亡于“文化溃败”(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学者:《明史》充满圈套 明亡于“文化溃败”(3)
2010年04月12日 10:28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走进十三陵,不由得想起明亡清兴的往事和创立这个王朝的一代豪杰。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吴三桂确因陈圆圆降清

  晨报:在书中,您对吴三桂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为什么您特别关注他呢?

  汗青:在明亡清兴的过程中,他被认为是一个关键人物,但吴的作用被夸大了。吴投降时,明已灭亡,降不降清,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格局。只是人们觉得,李自成毕竟是汉人,他坐江山总比异族好。这其实没什么道理,当时吴的兵力才多少?清军不过山海关,照样能到北京,此前努尔哈赤就几次包围过北京,后人痛恨吴的变节行为,所以就夸大了他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是为陈圆圆才降清的,这很让人看不起。

  晨报:吴是为陈圆圆降清?姚雪垠先生不是批驳了这个观点了吗?

  汗青:问题是,只有姚雪垠等少数人否定这一说法,为证明闯王军队在京没有屠杀抢劫,姚提出过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未必站得住脚。“冲冠一怒为红颜”为许多正史所载,且陈圆圆终老于云南,而姚的批驳只是他个人的观点。

  晨报:吴真的会为一个女人降清?

  汗青:为什么后人这么瞧不起吴三桂?因为吴三桂听说父亲被抓,他没造反,听说陈圆圆被占,他才反了,轻父亲重小妾,大家觉得他没出息。其实不是这样,吴在边镇,崇祯把他的父亲吴襄扣在北京,名为养老,实为要挟,所以李自成进京,抓了吴的全家,这很正常的,可占了人家小妾,这就说不过去了,说明你根本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这样焉能不反?只能说李自成给吴三桂发了一个错误的政治信号。

  民族悲剧是共同铸造的

  晨报:可吴三桂为何后来又反清呢?

  汗青:吴三桂的降,是无可奈何,他和多尔衮签了协定,就是武将剃头,文官不剃头。清军入关后,李自成杀了吴全家,吴三桂家仇在身,一直打到潼关,彻底消灭了李自成的部队,但自身损失也很大,等他回北京时,到德胜门,看到剃发令,才知道多尔衮背盟,但此时他已经没有和清政府谈判的资本了。

  晨报:自相残杀,最终集体灭亡,这太可悲了。

  汗青:吴三桂自己剃发了,但他当时跪在德胜门前嚎啕大哭,拉住行人说:“为什么你们不坚持?为什么要剃头?”一个民族的悲哀,至此何极?在明将中,很多投降的人后来又以民族大义相号召反清,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对今天人来说,这简直是搞笑,投降者无非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可后来又这么英勇大义,早干什么去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在“道德原教旨主义”和党派斗争的双重逼迫下,根本发挥不了自己的能力,除了当汉奸,别无选择,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操守,一旦有了余地,他们也很勇敢,也很爱国。明清之际,“奸臣烈士”很多,比如大贪官朱大典,力战不支,最终抱着火药桶与清兵同归于尽,堪称气壮山河,可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在和平的环境中,无法施展爱国情怀呢?

  勿忘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晨报:明亡于党争,已成共识,为何本书却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汗青:因为党争只是文化溃败的结果,同时党争又加剧了文化溃败,当一个国家信仰缺失,官员集体缺乏自律,民族精神衰落时,那么,这个国家是很难逃脱灭亡命运的。

  晨报:对于明亡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再推新作是否有价值?

  汗青:真的熟悉吗?我看未必,比如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都知道,可他还有前半句:“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这大家就不知道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对那段历史未必真的熟悉。

  晨报:您的著作相对艰深,普通读者阅读是否会困难一些?

  汗青:我确实想把它写得简单,但历史本身是复杂的,很难简单化解读,正如顾诚先生所说:我们太习惯于把历史的结果看成历史的必然。历史有更复杂的因果,面对一些具体情况,我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写得更简单,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陈辉/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