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成都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制度(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18日 13:09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关键词

  人才培养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成都应打造全球科技英才聚集目的地

  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成都十条”之中,其最难最核心的命题,就是力破处置权和收益分配固有“枷锁”,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以及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改革。

  直指“最难最核心”的改革路径中,西南交通大学的尝试有多项破冰之举。眼下,西南交通大学已初步构建起科技处、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集团“科技—孵化—产业”无缝对接管理模式,形成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与孵化,以及实现产业化的上、中、下游紧密衔接的链条式关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历程中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正在建设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这是轨道交通领域唯一、也是西部地区高校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一大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打品牌。”在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眼里,这些核心技术的始发地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也来自成都。

  “所以盛名之下,成都应打造吸引全球科技英才聚集的目的地,国际化优秀人才的聚集,是创新国际化、人才高端化的核心要素。”在徐飞眼里,科技成果转化的命题,不仅仅属于高校、院所和地方,完善丰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缜密体制机制,激活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活力,让成果转化有明晰的“流向”,这对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同样不容小视。

  同样是转化命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激流带来了校地协同创新的最新成果:在与双流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研究院和双流科技产业园之后,成都研究院已孵化了30余家科技型企业,组建了27个创业孵化团队。“眼下,双流科技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成都十条’对外发布之后,校地协同创新项目迎来了明显的峰值。”据悉,该科技产业园建成运营后,预计园区内年总产值将达6亿元。

  除此之外,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与市环保局正计划通过校地合作的模式,成立“灰霾污染防控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实时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相关气象要素数据等,形成科学的灰霾污染预报模式,更为高效、准确地预报我市空气质量。

  关键词

  载体建设

  中电科30所所长李成刚:

  用3—5年在成都构建中国“安谷”

  “无论是中央还是省级的高校院所,只要在成都,就得倾注与支持。”座谈会上,听闻这样的信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0研究所所长李成刚感慨万端,“这样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态度,让我们倍感振奋,主动融入协同创新,自不待言。”

  其实,李成刚“自不待言”的背后,一盘协同创新的产业“棋局”已经布下。在“成都十条”出台当月,中国电科网络信息安全子集团(简称“网安子集团”)组建筹备工作已在成都悄然推进。而此前,中国电科集团就与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建设国家示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计划明年动工,2017年实现一期投入使用。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最终将力争形成千亿级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

  除30所外,网安子集团还将把中国电科集团旗下33所、9所、29所的相关技术和产品资源,一并整合纳入。李成刚透露,在建设产业园的过程中,还将加强与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川大、信息工程学院等在蓉高校的协同创新合作,“同时,与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公司联手,构建信息安全产业集群,用3—5年时间,将成都建设为中国‘安谷’。”

  就在李成刚谋划在蓉构建中国“安谷”蓝图之时,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也有着相似的思考。

  “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光电所、生物所、山地所等8个研究所已成为创新成都的一分子。立足成都,就得服务于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但眼下,我们思考的并不仅仅是8个研究所的院地合作。”在王学定看来,随着成都“1+2+N”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成都创新驱动政策体系已在国内城市中具有极强竞争力,“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整合中国科学院104个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成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接,在多领域形成立体、可持续合作。”

  动作>>>

  电子科大

  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中心明年投运

  四川大学

  正在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奖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共性命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都,选择“下深水”改革,“啃”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硬骨头”。

  破藩篱,谋机制,建载体,促转化。昨日,我市创新构建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机制正式运行,每季度将定期召开的校院地协同创新座谈会,通过搭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校院地聚力共进做好“转化”文章,多方的共识及谋划,正在成为加速推进的行动。

  力破科技成果转化“墙内开花墙外香”,谢和平透露,市科技局与华西医院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共同设立的“转化医学创新基金”,目前已支持两批共计48个项目;同时,支持川大建设生物治疗2011协同创新中心,匹配专项经费200万元,加快推进新药本地转化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近段时间,我们正在推进修订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同时,关于促进四川大学在成都市推进协同创新的合作协议,也正在起草中。”

  对于校院地协同创新的命题,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不可谓不熟悉。“以‘研究院+产业园’模式,电子科技大学与双流县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通过产业园对双方共建研究院的研发孵化成果采取合作控股、专利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就地转化,对各高校已有科技成果实现快速产业化。”据介绍,眼下,在该平台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项目,就已达数十个。“接下来,我们还将新组建电子科技大学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中心,计划2015年挂牌运营,独立法人注册、企业化运营,主攻方向定位于电子信息,将成为电子信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动机’。”

  站在力促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视角,四川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全安分析,省农科院与成都在院地合作项目上已有多次尝试,比如与金堂合作建羊肚菌、脐橙种植基地,在崇州共建水产养殖基地等,随着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的推进,更多的院地合作项目将在成都的土壤上“落地开花”。

【编辑:叶攀】

>教育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