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优质课程和师资 高校"国际化"遭遇新尴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缺优质课程和师资 高校"国际化"遭遇新尴尬
2009年01月05日 11:32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一所名牌高校最近在盘点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时,学校外事部门负责人颇感尴尬:2008年接到了几所海外名校的交换学生意向,但迟迟不敢签约———原因是,对方开出了众多可供中国学生选修的课程,但我们难以对等。如果要为来自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开出同样多的课程,不仅师资成问题,课程内容和质量也成问题。眼下,不少高校提出目标———“10年内与海外大学交换的本科生要超过总数的50%”,但优质课程和优秀师资缺乏,成了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水平的瓶颈。

  摆脱“不平等合作”尴尬

  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其实10年前也遭遇了一回尴尬,那是另一种尴尬。当年,本市一所高校向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提议联合培养IT人才,迟迟没有得到答复,因为对方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够高。记者获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过去在与海外名校合作时,都曾碰到不对等待遇———国内高校可以承认自己学生在对方大学修的学分,但那些海外名校并不承认中国的大学给的学分。因此,联合培养人才一直难以实现。直到上海交通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合作,这件事才算开了头: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密歇根联合学院揭牌成立。

  自此,上海高校和海外高校的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目前上海已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32个,占全国的25%以上,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个,其中出现了不少强强联合的范例,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与以巴黎高师为首的法国高师集团联合培养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和欧洲研究等学科的博士;复旦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政治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合作培养新闻类专业人才;同济大学与法国最负盛名的11所工程师学校合作,举办了6个硕士培养项目;上海理工大学与英国11所高校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等。此外,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筹备共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并加入了由全球12家名校组成的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

  新添“开不出课程”尴尬

  但是摆脱了“不平等合作”的尴尬,新的尴尬却又出现:当海外高校和中国高校开展“交换学生、互认学分”的合作时,国内不少高校发现自己难以开出吸引对方学生的课程。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本市各高校开出的针对海外交换学生的课程,大部分是与中国当代经济、中国文化相关的“中国特色”课程。即使是这样的课程,数量也很有限———就算著名高校,也只能开出寥寥十几门。

  本市不少高校通过学校渠道出国交换就读的学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一些知名大学每年有数百学生参加双文凭项目。据了解,到 2010年,本市各主要高校每年参加海外交换学习计划的学生将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到2020年,主要高校的这一比例将超过一半。一所名校长期负责外事工作的老师说,现在希望签订协议开展交换学生项目的海外高校越来越多,一则因为中国的发展以及国内高校的发展,二是因为中国生源比较优秀。

  问题是,按照对等原则,送出去多少学生,就要接收多少学生,这就给国内高校的师资以及教学带来了压力。我们无法开出足够多的适合海外学生的课程,尤其在自然科学以及经济金融领域。某名牌大学负责对外交流的一位副校长说,虽然现在海归教师越来越多,但不少教师在国外时并不从事教学工作,而是做博士后搞研究的,他们有一定科研能力,但教学能力明显欠缺。

  没有好老师,自然难以开出好课程。事实上国内高校在很多领域并无优势,课程内容存在缺陷。比如某高校的商学院院长坦率地说,我们的经济类课程与海外大学的课程差距太大,“大多数是人家早已经淘汰的”。

  据悉上海各高校已投入数百万元开设了近千门双语教学课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正努力推进学校“国际化”,把开出一批英语课程纳入了各部门、各院系的常规工作。但愿不需要多久,高校能摆脱“国际化”进程中的新尴尬。

【编辑:侯冬华
    更多教育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