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将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3)

2012年11月05日 07:4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四、政策建议:增强货币政策灵活性,继续完善金融结构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国际金融环境,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我国一方面不宜盲目跟风,惯性扩张,一方面也要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做好货币政策应变的预案。

  首先,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为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疏通渠道。

  我国经济中目前最尖锐的问题是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我们固然应该挖掘银行的一切潜力,而且也要积极推动民间信贷的规范发展。但小型微型企业往往需要的是本金,或者是时间稍长一点的债务融资,而这种服务只能由基础的直接融资来提供。为此:一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加快推进地方债、保障性住房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新型融资工具发展,不断扩大金融市场融资规模。二是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包括创业板市场、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三是逐步扩大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积极推动企业、个人投资者等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参与货币市场,进一步推动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管理公司、企业及个人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四是积极发展跨市场产品,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联通,实现资金合理流动,促进市场真实利率价格信号形成。

  其次,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为商业银行转型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一是进一步提高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控上的自主性,赋予人民银行在一定幅度范围内自主调控权,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独立性。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扩大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区间,最终实现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三是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提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基准性,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四是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再次,加快民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步伐。

  2011年,我国有超过1000万户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税收的50%,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完成了创新成果的70%,解决了城镇就业的80%,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但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大企业、政府相关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优势比较明显,中小微企业和创新企业获得的服务非常有限。另据Wind数据统计,占据企业整体债券融资80%以上的短融、中票的融资主体中,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比重达到80%以上,民营企业仅为7%。数据显示依靠债券融资的资金可得性依然较低,导致其经营活动改善有限。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与小型企业对接的金融结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增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希望能够尽快落实。

  第四,货币政策制订考虑金融部门行为。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还是信贷渠道,均处在经济体制转变的环境中,我国的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再到得到反应,发挥作用,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时滞,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央行从政策的制定到执行的时间;外部时滞是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时间到在市场中实际发挥出效用的时间。相对来说,内部时滞央行可以掌握,而外部时滞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的执行力、企业各部门及个人对政策的反应等,央行对此很难进行具体的控制。

  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反应较弱,传导机制不通畅。在信贷方面,在利润目标的追求下,商业银行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具有很强的规避动机,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传统上,央行货币政策的数学模型中不考虑金融部门的行为,这些模型中包含了央行、企业、居民部门,但却没有金融市场和银行部门。部分原因是人们简单地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通过银行体系自动且顺畅地传导至实体经济的企业和居民部门,但现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考虑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将金融部门行为纳入到央行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去,以更好地促进银行体系的逆周期响应。

  最后,坚持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要同财政、投资、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货币政策本身也要注意各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打“组合拳”应成为货币政策的另一个“常态选择”。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编辑:蒋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