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荷兰洋垃圾经台湾进入大陆 走私者获利数十倍(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01日 01: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背后推手是疯狂暴利

  在网络搜索引擎“百度”中键入“洋垃圾”、“走私”等关键词,得到的相关新闻信息有近6000条,相关网页21万多个。那么是什么让“洋垃圾”走私如火如荼,让这么多不法分子甘愿为之铤而走险?《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驱动不法分子走私“洋垃圾”的背后推手是暴利,数十乃至上百倍的暴利。

  近年来,走私“洋垃圾”入境频频发生。2008年,姜某伙同他人商议从国外低价进口废旧电池等“洋垃圾”,欲想在国内进行加工翻新后再贩卖牟利。他向国外订购了一个40尺货柜的废五金,并在其中夹藏了近14吨废旧蓄电池。货柜运抵福州马尾港时,姜某等人以福州市某旧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的名义申请报关,并伪报品名,被海关现场查验发现并立案侦查。经查实,姜某等人先后从国外进口了5个货柜废五金,其中共藏匿废旧电池57.53吨,电子垃圾17.46吨。

  2009年,媒体曝光广东省陆丰碣石年销“洋垃圾”服装上亿件。不法分子从境外将废旧服装走私入境,然后通过加工进行翻新,以新衣服的形式对外销售,从中牟取暴利;2010年,久居广西南宁的马来西亚籍华人叶某与东兴市的黄某“合作”,取道越南走私废旧固体“洋垃圾”。当110.42吨废轮胎从东兴海关入境时,被海关缉私部门查获……

  安徽合肥的两家涉案公司走私进口境外城市垃圾的目的主要是在国内分拣后销售牟利。他们从境外购买的城市生活垃圾价格极低,均摊下来每吨仅几十元。等这些垃圾入境后,他们便组织工人进行分拣,从中分拣出极少量的纸、塑料等有价值物品进行销售。譬如分选出的废旧报纸售价达到每吨2000元以上,分选出的可乐瓶、矿泉水瓶等废塑料售价每吨40000元以上,其利润达到数十乃至上百倍。

  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同时,却没有负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南京海关缉私部门调查发现,进口这些城市垃圾的公司,在将垃圾中有价值的成分分拣出后,其余绝大多数不可利用的城市垃圾则被丢弃。安徽的这两家公司将这些垃圾直接流入当地的垃圾堆放、填埋场,不仅加重了当地的垃圾处理负担,而且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根据我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规定,对于禁止进口固体废物首先是由进口者或承运人在规定期限内将固体废物原装退回,进口者或承运人承担相应责任和费用,进口者或承运人不得放弃有关固体废物。6月1日上午,经过南京海关积极协调,来自荷兰的30个集装箱共计763吨的走私城市垃圾被全部装船退运出境,预计7月上旬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此系列案件中查获的其它固体废物将委托环保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理,7名犯罪嫌疑人将在案件侦查终结后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多方联动机制仍需探索

  南京海关缉私部门介绍,走私固体废物案件涉及的手法越来越多样,主要包括货物藏匿,绕越设关地、伪报品名、低报价格等。2011年全国海关查处涉及进口固废案1121起,重点走私货物是废金属1.04万吨、废塑料1.6万吨,其它固体废物25.05万吨,打击走私固体废物案件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均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近年来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日益增多,仅2010年,我国实际进口废纸、废塑料、废五金等可用做原料的固体废物就达4000多万吨。市场预测,未来5年我国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年平均投资会超过4000亿元。

  发达国家对再生资源的利用更为重视,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价格比较高,而再生资源的拆解和分选大部分是需要手工分选,不适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发达国家对需手工分选的废料的处理基本上是以出口为主,而对于可以机械化操作的废料,则限制出口。

  废物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负荷,减少森林原木的砍伐,保持生态平衡,而且也能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回用废纸对造纸企业有节约投资、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改善质量等很多好处。据有关专家测算,利用1吨废纸,相当于节约3立方米木材、1 .2吨标准煤、600千瓦时电和100立方米水。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不法企业便想从禁止进口的垃圾中“淘金”。

【编辑:吴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