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周强执掌最高法路径:纠正错案提升司法公信力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2日 14:0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高法的“周氏”路径

  观察周强执掌的最高法院7个多月以来的工作,可见其目标和路径均非常清晰:目标是推进司法公正,路径则是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前两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到北京法院系统调研。他不止一次提到一句话:“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句话,周强在就任最高法院院长后,在公开场合还说了不少于5次。它主导了这位法院系统掌门人在过去7个多月的工作思路。

  回归“终结者”

  2013年3月15日,周强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这是继肖扬之后,第二位科班出身的院长。基于其专业出身和在湖南的法治实践,业内对这次任命抱有很高的期待。

  此前4个月,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业内普遍认为,在十五大报告提出“实行依法治国”15年后,中国的“依法治国”已经到了“全面推进”的阶段。而由一位科班出身的人士担纲法律实施部门的领军人物,正当其时。

  这次报告上两个与司法有关的表述,也引发了很多关注。在提到“司法体制改革”时,报告用了“进一步深化”,而十七大的报告上用的是“深化”,十六大的报告用的是“推进”;在说到司法权的行使时,报告用了“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而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用的都是“保证”。业内人士从用词的变化上看到了力度的变化。这两句话,周强在任最高法院院长后都多有提及。

  周强常说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及。他在三个月里连续三次提到了这句话,一次是在2012年12月4日的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一次是在2013年1月7日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还有一次是在2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的第四次集体学习上。

  业内人士将这句话解读为两个层面:一是要有公平正义,并且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要有体现;第二是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周强履新最高法院长后主要推动的两件事,就是这两项内容的具体化:一个是司法纠错,另一个是司法公开。而要这两个成果可持续,就要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业内分析,中央这一提法的背后,或是在维稳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欲在司法领域谋一个出路。以前,在中国的纠纷解决机制中,缺少一个“终结者”的角色。本应扮演这一角色的司法机关,在体制、机制和法官素质的共同作用下,在解决一部分纠纷的同时,也漏掉了一些纠纷,甚至还制造了一些纠纷。

  其中的一些纠纷,走上了信访渠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信访被很多人视为“纠纷终结者”,京畿之地,访民云集。但通过这种“以上压下”的制度安排,获得“御笔”亲批者毕竟寥寥。其余的人上下寻不到救济渠道,郁结难舒,就可能走上反社会的道路。这个群体与日俱增,正在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和政权危机的隐患。

  要改变这一现状,其实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让司法机关成为“纠纷的终结者”。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确定的2013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努力将其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以改变民众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现象。

  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介绍,目前涉法涉诉的信访量,占到中国整个信访量的70%。

  近日有媒体报道,始于2005年、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的全国信访排名制度,或将取消。这一与地方党政领导职务升迁直接挂钩的制度,曾制造出“截访” “黑保安”“黑监狱”等现象,并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

【编辑:王永吉】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