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周强执掌最高法路径:纠正错案提升司法公信力(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2日 14:04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纠错以治标

  但司法要成为真正的“终结者”,还得有让人信服的理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强打了一套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组合拳”。他的第一招,就是错案纠正。

  2013年3月26日,即周强就任最高法院院长后11天,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过再审,宣布因涉嫌2003年的一起奸杀案被羁押了近10年的张高平、张辉叔侄俩无罪;

  4月25日下午,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羁押了12年的李怀亮,在平顶山中级法院被宣告无罪,当庭释放;

  5月3日,因涉嫌制造福清市纪委爆炸案被羁押了近12年的陈科云、吴昌龙、杜捷生、谈敏华、谢清五人,被福建省高级法院宣布无罪释放;

  7月2日上午,浙江省高级法院对陈建阳等五人抢劫、盗窃案再审宣判,认定其在1995年抢劫并杀害两名出租车司机的事实不成立,撤销原来的一、二审判决。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数起陈年冤案如此集中地得以纠错,多年少见,背后可见决策者的用心和决心。

  此间的5月27日,最高法院召集11位学者、律师,在北师大召开了一次“建立健全防范冤错案件工作机制研讨会”,就即将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冤错案件工作机制的意见》,征求在京学者和律师的意见。

  而此前的5月6日,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上发表了一篇5000多字的长文——《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算是一篇错案追究的点题之作。在这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中,沈德咏表达了一个让业内称道的观点:为了维护司法的公信力,在证据存疑的情况下,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

  这个讲话,最早发表于4月25日最高法院在广州召开的刑事审判工作调研座谈会上。这个讲话发表的第二天,周强召集18位法学学者和3位律师,召开了“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座谈会。他和这21位学者、律师坐在一张圆桌旁,求解司法的公信力。这一景象,让人们想到睽违已久的职业共同体。

  刑辩律师高子程对这样的待遇唏嘘不已。仅仅在三年前,刑辩律师还因李庄被捕而如履薄冰。

  这样的座谈会,高子程参加了4次,另外三次的主题分别是错案追究、反“四风”和立案难。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周强有两点给他印象深刻:一是他真想听,“每次都记很多笔记,”二是他说的全是内行话。“由他来倡议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非常到位。”高子程说。

  高子程分析,律师之所以被邀请参加这样的座谈会,与律师在案件中的角色有关。“只有律师穷尽一切无罪的、轻罪的、从轻的、减轻的理由,法官才有了兼听则明的机会。所以,律师是避免错案、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一个力量。”

  学者的参与,则让法制建设有了更多的理论储备。分析人士指出,就任最高法院院长后,周强通过密集地召开座谈会,“拉拢”学者和律师,在司法的实践和理论层面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

  于7月4日在长春召开的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周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司法纠错理论。他说,司法裁判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涉案的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防止冤假错案是司法的底线。这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案件质量监控体系加以预防,另一方面就是错案纠正。“这是司法自信的表现。要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

  一位参与过座谈会的法学学者说,在中国司法界,纠错一直是一种稀缺品。周强从错案纠正起步提升司法公信力,让内部震慑,让外部侧目,为提升司法公信力赢得了环境和时间。

  有人分析,周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思路,有点像王岐山的反腐:标本兼治,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编辑:王永吉】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