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影记录中国万千景象,他们是中巴友谊的见证者
中新网圣保罗11月13日电 (郝云晖)“从巴西到中国,路途遥远,约有17000公里,但我感觉离中国真的很近。”巴西圣保罗大学学生佩德罗·尼希曾这样形容自己与中国的情缘。
尼希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的成员之一,像他一样的外国青年电影人用自己的视角,拍摄中国文化纪录短片。他们通过镜头,讲述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印象的独特场景。
“看中国”改变他的一生
“我早晚还会来的!”
尼希曾两次前往新疆,通过镜头记录锡伯族女孩牡丹8年间的成长经历,记录新疆发展变迁。
2016年,尼希在新疆伊犁拍摄了关于锡伯民族文化的纪录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
短片聚焦于伊犁锡伯族8岁小女孩牡丹,以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的情感视角展示了导演对女孩牡丹一家的理解。该片在巴西获得多个重要电影节奖项。
尼希说,这部短片和“看中国”改变了他的一生。时隔8年后,2024年他再次到新疆,继续以16岁的“牡丹”为对象,拍摄了《春不迟,重逢自有时》。
女孩慢慢长大,奶奶渐渐老去。8年前,尼希写给中国小妹妹的信件仍被珍藏。8年后,他们像家人一般的重逢与离别。
短片通过剪辑对比,展示了8年间女孩牡丹及其家人的变化,深刻的诠释了中巴人民之间跨越山海的友谊与情感。
“我确信,这两次项目体验带给我最宝贵的东西,是我遇到的那些出色的人们,是我听到的神奇的故事、美妙的歌曲,是我看到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还有最为重要的,就是我结交的朋友和我与朋友们一起写的故事!”
尼希回忆道,2016年,当他在中国度过17天后,即将回到巴西时,他的内心响起了一个声音:“我早晚还会来中国的!”尼希说,“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它使我意识到,中国确确实实吸引了我。”
在《春不迟,重逢自有时》的开头与结尾,女孩牡丹与尼希对对方说道:
——“明明是在地球两面的人,却有机会再一次见面,似乎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藏在其中。”
——“牡丹,纵然时光飞逝,我觉得我们一起完成的作品,有着让时间凝固的魔力,请记得,你在地球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哥哥,他永远会为你呐喊加油,为你的梦想喝彩。”
“中国行摄,
让我们深深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
小小的镜头,如同一座桥梁,将身处不同国度人们的心灵紧紧相连。在镜头的凝视中,感受到中巴两国人民跨越山海友谊的,不仅是尼希一人。
“如果必须选择一个词来描述‘看中国’,我选择‘情谊’”。曾参与2017年“看中国·福建行”活动的阿曼达·卡瓦略说。
卡瓦略在中国遇见了无数可爱、乐于助人的人,“我很感恩能够与他们结下情谊”。
在卡瓦略看来,亲自感受中国、与中国人交往的经历,让其拍摄的影片更具魅力。“我会把这种体验永远珍藏于心。”
依托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巴西青年电影人、圣保罗大学教授塞西莉亚·梅洛在过去8年间,每年带领南美诸国的青年电影人赴中国拍摄纪录片。他们履及中国大江南北,用光影记录“行进中的中国”万千景象。
“中国行摄,让我们深深认同中国的发展理念,意识到中国发展对巴西的启示,感受到巴中友谊的巨大影响力。”塞西莉亚说。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巴西青年自2016年开始,连续九年在中国新疆、广西、福建、重庆、上海等11个省市参与该项目,累计创作36部短片。
该项目已成为巴西圣保罗大学影视专业与中国影视交流重要品牌,每年吸引大量巴西青年影视人才报名参与。
历年作品中,展现了巴西青年眼中多彩的中国民族文化、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等等,同时也纪录了新时代中国的中巴友谊。或许正如尼希所说,“我们心连心,也会永远心连心。”(完)
国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10日 20:19:39
- 2024年12月10日 18:36:31
- 2024年12月10日 17:26:10
- 2024年12月10日 17:02:27
- 2024年12月10日 15:53:42
- 2024年12月10日 11:17:31
- 2024年12月10日 10:21:42
- 2024年12月09日 20:02:22
- 2024年12月09日 13:44:37
- 2024年12月09日 11: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