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对话王振耀:中国慈善事业急需解决“公众参与”问题(4)

2013年07月05日 11:1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慈善项目离公众太远,离“身边”太远,导致大众无法监督

  记者:我们跳出红会社监委来聊聊整个慈善事业监督体系的问题。民政部2011年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提出,要完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推动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公益慈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就目前看来,这个体系建设如何?

  王振耀:慈善监督体系建设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首先慈善组织信息发布更加透明和及时;第二,由基金会中心网做的透明指数发布工作在国际上都处于先进,欧洲和美国的基金会中心网都来学习,说你们比我们严得多;第三,广州成立慈监会这个事也说明社会监督这一块迈出了一大步。

  现在不太平衡的应该是法律建设的滞后,这会对监督体系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举个例子,现在规定慈善组织运作的行政成本不能超过10%,据我了解,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绝大部分慈善组织是无法运作的,连人员工资都成问题。国外的行政成本一般定在最少20%,我们现在这个太低了。

  记者:对于完善慈善事业监督体系,您有什么建议?

  王振耀:当务之急是监督标准的现代化问题,如果没有标准的现代化,我们就无法监督了,社会就乱套了。这方面,今年国家迈出了一大步,就是通过国务院机构和职能转变将社会组织注册门槛给取消了,也就是成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就可以,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其次是监管体系的现代化。也就是监管体系要有相应的网络体系、评价体系建设。国外这一块做得很好,我们要加强学习。

  第三是公众参与要普及化。现在的问题是慈善界不落地,慈善项目不落地,离公众太远,离“身边”太远,导致大众无法监督,当前应该将慈善社区化这一块做起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小区门口修个椅子,上面写上捐赠人名字,谁捐的,这个人要监督,他身边的人也会监督。说白了,公众监督不是天大的不得了的官样文章,那是政府行政体系的事,公众监督应该是广泛的、细腻的、日常的、非政治化的、及时的。

  在中国“乐善好施”这个优良传统一直都在,也从未改变

  记者:郭美美事件后,中国慈善事业似乎一直陷在阴影里无法自拔,您觉得呢?

  王振耀:尽管中国慈善界面临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我认为整个中国慈善事业处于一个大提升阶段。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慈善捐赠量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年度慈善捐款到了1000亿上下,五六年前我们是100亿上下,翻了整整10倍,慈善家单个人笔捐赠额达百亿。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乐善好施”这个优良传统一直都在,也从未改变。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变化是,有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不仅在做慈善,还在想着要进行创新,你看,免费午餐、大病医保这些项目,做得多好啊,我打心眼里对他们特别尊敬。

  我对我们的慈善事业还是很乐观的。(新华网记者 陈元 姜春媛)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