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谈地方政府改革:不能只在收放权上绕圈子(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9日 06: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地方政府改革以及中央地方关系调整对改革大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在对新一轮改革的期待中,地方政府治理改革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为什么会受到公众高度关注?

  周黎安: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之前相比,地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参与程度并非像预期的那样越来越弱化,反而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扮演着中心与枢纽的角色,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地方官员的战略目标、产业规划、具体运作为中心,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日益强烈。

  就在地方政府深度参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发现,当前老百姓关心和抱怨的几乎所有问题,大多与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密切相关。比如环境资源、收入分配、教育、医疗、房价、养老等问题,很多都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上“失灵”,没有恰当地履行其职责和角色有关。

  地方政府之所以不能承担起相应的公共服务责任,是由于它们在发展经济、提高GDP上冲动过强,导致他们忽视了其他责任。而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上的这种巨大冲动,正是来源于当前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所以,地方政府治理改革以及中央地方关系调整,可以说是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许多其他领域的改革都要通过这一改革来传导,对我国改革的大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您怎么看当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周黎安:由于存在上述那些问题,有人认为这种模式一无是处。这样评价是不客观的。

  我国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两个方面——纵向一级一级的行政分包体制和横向同级地方官员之间的晋升竞争关系。正是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分包,地方政府获得了发展经济所需的大量资源与自由裁量权;而地方官员围绕晋升展开的横向经济竞争,又充分调动着他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这一纵一横制度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就被塑造成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性、敢于突破体制束缚的行动主体,这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因。

  凡事有利就有弊。既然赋予了地方政府大量的资源与权力,将他们放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那么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就会运用手中的资源和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偏好,由此产生一系列弊端。首先,官员关心的都是有助于自己升迁的与经济增长有关的硬指标,老百姓关心的则是环境、教育、医疗、养老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软指标。在现有模式下,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往往用自己的偏好来替代老百姓的偏好,只重GDP,忽视老百姓改善环境、民生的诉求。

  第二个弊端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一般而言,在统一国家的内部,公众应该享有统一的市场秩序、监管秩序、司法秩序等,但是当前属地化的行政分包和晋升竞争强化了地方官员利益的地理边界,使得许多原本应该统一的秩序都被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制度所切割。

  第三,在层层分包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不但深度参与经济发展,还手握大量资源与权力。一旦监督缺位,很容易滋生腐败。

  最后,地方政府还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一方面,地方官员是流动的,大多数官员几乎不用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没有破产的风险。面对发展经济的巨大压力,地方政府当然会想尽一切办法融资,而融资形成的政府债务又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只能在地方政府账户上不断累积,慢慢形成数额惊人的地方债。如果当前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不改变,规模庞大的地方债的偿付风险最终只会转嫁到中央政府头上。

  中国青年报:利弊权衡,当前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是否已到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周黎安:的确是非改革不可。在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特别需要制度创新所产生的冲击力,来打破过去僵化的计划体制,对抗官僚系统中的过度管制、不作为、低效率和对市场的敌意。各地区也需要突破低水平的经济发展陷阱,为民间投资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那时,这种地方政府的治理模式表现出利大于弊。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温饱之外,老百姓有了更多需求,比如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执政公平性、权益保护。此时,地方政府治理模式中的弊端就被不断放大,对地方政府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一直以来,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讨论很多,不少学者倾向于低估地方政府官员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中国更彻底的市场化是解决增长动力的唯一途径。我认为这种观点有些不接地气。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控制了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政策等各种核心资源,尤其是难以制约和监督的自由裁量权。这一国家管制经济的模式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如今也不能寄希望于它一夜之间就发生改变。在这一现实前提下,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不是说政府应该退出所有的管制,而是如何将掌握大量资源与权力的地方政府,“驯化”成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帮助之手”,而非让它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攫取之手”。

  对这个问题,之前的解决思路是引入官员之间的竞争机制,同时强调经济发展导向。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这一解决思路让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整体上扮演了非常积极的角色。但是当前,由于发展阶段的演进,以前的解决思路带来了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重新界定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边界,找到适合新的发展阶段的新思路。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