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县级政务公开试点经验:中基层希望这阵风快刮走(3)

2013年12月09日 10:29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县级政务公开的瓶颈

  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播发并提出,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此前,2012年1月4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公布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单位的通知》,要求在全国选择100个县(市、区)开展政务公开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并充分利用该平台全面、准确地发布政府信息。

  各试点地方差异较大

  课题组组长之一、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二处副处长王君琦对本刊记者说,“各试点县(市、区)在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建设、投入以及维护质量、社会反响等方面差别较大。”

  “从调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试点单位的政务服务中心都编制、公布了该地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有的试点地方还针对每类事项的不同特点,明确了每类事项包含的具体内容。”王君琦说,“但实际上,各地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数量、内容和进度都不一样。”

  尽管课题组调研的试点地方全部建立了电子政务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平台在信息资源整合、平台运行的规范化以及平台功能的充分发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存在“灌水”现象

  对政务公开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地方一把手和行政首长一般都很重视。但具体到中层和基层工作人员,则有些被动,有的则表示工作压力大,甚至希望这阵风快点‘刮过去’,认为还会恢复到以前四平八稳的状态中。对于普通老百姓,则很多对此表现淡漠。”课题组成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何深思教授说。

  课题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方宁反映,在收集资料中发现,有些地方政府网站信息平台上,“无公开信息”的标题经常夹杂在各委办局的公开信息条目中;还有的公开信息主体不明确,导致阅读非常困难,区分不了信息的具体来源。更有甚者,在“行政首长信箱”中,点开页面上的互动信息,总共只有寥寥几条,来信者分别是张三、李四……而其中一位署名看似真实署名的信件,其回复时间却是发函时间的一年零三个月之后。

  多头管理难题

  多位课题组专家表示,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也不同程度出现了多头管理、重复建设、人才储备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课题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郎佩娟教授举例说,“一些试点区有‘七站一专栏’,即区政府门户网站、区政府信息公开网、市政府门户网区子站、政务信息查询专线、重要事项公示网、重点工作通报网、重大决策听证网和工程领域建设专栏,造成信息资源广泛分散,对信息资源整合形成极大阻力。”

  在课题组专家看来,重复建设不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大大分散了政府信息资源。“许多网站的信息无法实现整合,原因是这些网站有的是由国务院部门统一建立的,有的是由省统一建立的,区县一级的政府和政府部门很难协调,很难有效整合来自不同系统网站的政府信息。”郎佩娟说。

  “一刀切”模式

  在课题组组长之一、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看来,关键是要改变“一刀切”的大一统模式,避免“一步到位”、“政绩工程”的片面认识。只有吃透中央精神、摸准地方发展脉搏、对准地方百姓需求,做好体现本地特色、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策略”,才能把本地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目前绝大多数试点县市,都已经建立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制度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但在具体实践中,有关做法还未形成确定的制度和办法。”在何深思看来,还需要继续完善相关的制度,比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制度、政府信息公开监督考核制度、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政府信息公开社会评议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完善将很大程度上把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制度化,为构建弹性的政府、回应性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何深思说。

  针对目前政务公开在实践中常会遭遇领导重视、外部高调,但内部却往往会有消极抵抗的“两头热中间冷”情况,王君琦建议,“要从加强压力和动力入手,强化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建设。”(记者李松)

【编辑:王永吉】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