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疆7万多名机关干部脱岗一年入村进点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1月03日 09: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喀克夏勒村的趣味运动会。郑昊/摄

  “你们——能——不能——不走?”热依汗紧紧握住考核组组长的手,嘴里蹦出不连贯的7个汉字。

  这个满脸皱纹的老人身后,是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洛浦镇多鲁吐格曼村150多名村民渴求的眼神。抱着孩子的妇女、相互搀扶的老人、沉默不语的青壮年,像赶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一样涌向村委会——他们以为相处了大半年的住村干部们就要走了。

  当上级考核组到来,村民们执意要见“最大的领导”,请求能让干部们留下来。

  住村干部是2014年3月5日派到村里来的,他们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但背后是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在这一年,新疆启动“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以下简称“‘三民’活动”),自2014年到2016年,将从各级机关抽调20万名干部,分3批下到全疆1万多个村庄(社区),脱岗一年,吃、住、工作全在村里。

  就在多鲁吐格曼村迎来住村干部的同时,首批11129个工作组的74759名干部连同他们的行囊,四散到了各个村庄。

  8个多月后,多鲁吐格曼村来了一支新疆“三民”工作考核组,要找村民为住村工作组的表现打分,100人就足够了,但村民自发来了150多人。

  看到这一幕,陪同考核的洛浦镇纪检书记李飞剑感慨道:“看到那么多老百姓的眼神和泪水,就知道工作组这一年,真的是用心了。”

  这样的场景,在新疆的村子里反复上演。

  而当初,住村干部们面对的不仅是欢迎,质疑也在等着他们,甚至夹杂着一些毫不掩饰的对立情绪。

  “到农村,我们会干什么,能干什么?”

  得知“三民”活动开展,37岁的区财政厅干部蒋硕主动报了名。

  他对和田并不陌生。1998年参加工作之初,他就曾被派往和田市财政局挂职锻炼两年。在此期间所了解的基层情况,对他后来的机关工作有极大帮助。因此,他对住村充满期待。

  但他对记者坦言,2013年至今新疆南疆地区接连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人有点担心当地的社会稳定状况。

  “下面是否真的安全?”几乎每个即将下派的干部及其家人都有这样的担忧。

  除了安全方面的顾虑,“下到村里以后,我们会干什么,能干什么”的焦虑也困扰着机关干部们。他们清楚,这次下基层和以往不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调研,而是要下到村里,一住就是300多天。

  3月5日,蒋硕和同事们前往距离乌鲁木齐1500公里的和田。他任职的自治区财政厅共有69名干部住村,分布在洛浦镇的9个村。

  虽然做足了吃苦的准备,但一进到克尔喀什村,蒋硕还是被这里的现实环境惊呆了。

  住村干部的宿舍由村委会活动室改造而成。蒋硕他们提着行李一进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呛得大伙儿直后退。

  村干部很是歉意地对他们说,这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听说这两天干部们要来,特意让村民粉刷和打扫过。村干部指着屋后仅隔两米的一条水渠说,这霉味就是长期潮湿导致的。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房后这条浑浊的水渠,将是他们今后的饮用水源。

  这种恶劣的生活条件,在库尔干村住村女干部刘海燕的眼里更加刺目。她是住库尔干村工作组组长。

  入村之前,除了安全问题,刘海燕顾虑最多的就是生活是否方便。平时,她的生活很“讲究”。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