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锋:华文学院已成华裔青少年在京留学首选之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周锋:华文学院已成华裔青少年在京留学首选之地

2010年09月29日 13: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为北京华文学院周锋院长致辞。 中新社发 张勤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 北京华文学院29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盛大的建校60周年庆典。北京华文学院院长周锋在庆典仪式上致辞说,建校至今,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华裔青少年学生、华文教师及外国政府官员等来校学习和研修,北京华文学院在海外享有良好声誉。已成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在京留学的首选之地。

  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国务院侨办李海峰主任

  尊敬的海内外华教机构代表

  各兄弟单位、合作单位代表

  各位同志、老师们、同学们

  远道而来的校友们、朋友们:

  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华文学院全体师生向莅临会场的各位领导、贵宾和朋友们、校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1周年纪念前夕,我们迎来了北京华文学院60周岁生日,我们每一个“华文”人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六十年前,在何香凝女士、廖承志先生的倡导下,以及时任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先生的关怀下,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应运而生。从海外归来的侨胞在这里开始了崭新的人生道路。毕业后,他们走向了四面八方,成为了栋梁之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默默奉献、建功立业,也有一些毕业生回到侨居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而辛勤工作,赢得了所在国的认同与肯定,为华人争得了荣耀。历史证明,华侨补校为共和国以及国际社会的人才宝库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20世纪80年代学校复办后,学校根据新时期特点,办学宗旨进一步明确为:为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条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服务。北京华侨补校再度成为海外学生慕名求学的首选之地时。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学校抓住机遇,就提高教学、服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明确了为海外华文教学服务的具体职责,确定了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1999年11月,学校升格为北京华文教育中心;2000年5月,北京华文教育中心改建为北京华文学院,成为北京地区唯一一所专门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的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为海外华侨、华人和各国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提供条件,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服务。”

  学院50周年校庆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我院题词“发展海外华文教育,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经过数十年的摸索,我院已形成了长短期教学结合,语言与文化教育并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补,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办学特色,建校至今,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余名华裔青少年学生、华文教师及外国政府官员等来校学习和研修,在海外享有良好声誉。已成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在京留学的首选之地。

  针对学生的特点,学院对办学模式进行了优化、细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日益提高,教学效果在众多同类院校中深受好评。长期以来,我院坚持游教结合的办学特色。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不仅丰富了海外学子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还让他们深入领略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更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了他们浓厚的中华情结。

  2006年,我院与华侨大学合作开设了汉语专业大专学历班,填补了学校在学历教育中的空白。2006年开始,我院与国家商务部合作,开发了援外汉语培训项目;与国家汉办合作,开发了汉办项目班。2009年5月,我院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为该中心的授权考点之一。

  我院与海内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社团、华教组织、华文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和业务往来,先后派出百余人次赴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任教和短期讲学。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机构、华人团体来学校参观交流。先后与日本、印尼、泰国、德国等国家的有关机构签订了多种合作协议或意向,在全球华文教育领域营造了广泛而良好的互动合作网络。

  学院为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搭建了多种平台,激发了教职工的学术研究热情。学院教职工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数百篇,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和论文集,研发了多种海外华文教材和教辅读物。受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委托,我院承办的《华文教学通讯》,面向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发行,现已成为在海外影响最为广泛的华文教育刊物之一。

  2007年,北京华文学院校刊《世界华文教育》正式出版,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2009年11月,我院泰国分院在泰国曼谷成立,这对进一步发展泰国华文教育、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0年来,全院教职工团结一心,孜孜奉献: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兢兢业业、授业解惑;后勤服务人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行政人员克己奉公,提高办公效率;教职工们待学生亲如家人,时刻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真正继承和发扬了前辈们把学校打造成为“归侨之家”的优良传统。

  北京华文学院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无不凝聚着各级领导、各届校友和海内外华教人士的关心和支持。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历任领导、各级部门对我院工作一向给予大力关注、指导和支持;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为我院发展建设给予了诸多支持和帮助;印尼金光集团、泰国潮州会馆、泰国中华总商会先后为我院办学捐资捐物;新加坡金鹰集团为我院大专班提供奖学金;雅居乐有限公司多次赞助我院游教活动……我院历届校友、海内外热心人士为学院发展纷纷献计献策、慷慨解囊。还有许许多多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通过多种方式,给与我院大力支持和帮助。值此学院六十华诞之际,我谨代表北京华文学院,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届领导、兄弟院校、相关单位和热心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历届校友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默默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向在座各位通报一个好消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国侨办主任李海峰女士和侨办党组成员及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和推动下,北京华文学院回龙观新校区建设项目得到政府批准,已于近日破土动工,预计2011年底竣工!届时,学院将拥有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园。学院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眸六十年,我们充满骄傲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

  新校区的建设,标志着这所拥有60年历史的老校,在成为全国华文教育的骨干院校、全面提升办学环境和条件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北京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子弟来华学习,增强他们对祖(籍)国的亲近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把语言教学与传承中华文化更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学历高层次化、职称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最优化;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编制精品教材,研究华文教育规律,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出理论、出经验、出标准、出模式;充分发挥校友、侨团的作用,与国内外华人团体、教育机构广泛联系,建立渠道,提升我院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解放思路,积极拓展国内业务,与国内院校、团体广泛合作,拓宽业务范围,增强办学实力。

  作为华文教育基地院校之一,开展华文教育,促进中外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知侨情、汇侨力、聚侨心,增强海外华裔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和扶植对我友好力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我们责无旁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校区的建设,对学院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广阔的道路,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更需要我们全校师生全力以赴,顽强奋斗。我们将以新校区的建设为契机,凝聚力量,扩大影响,提升水平,为华文教育的全面振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智慧和力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朋友们、校友们、同志们、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是学院前进历程中的又一个崭新起点!北京华文学院永远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一起迎接北京华文学院更加壮美的明天!

  谢谢大家!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