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鲜为人知的勇士们:用镜头为抗日烽火瞬间定格(3)

2013年01月23日 14:0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程 默

  程默1916年出生在江苏省丹涂县,1931年在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学习电影洗片和摄影,从此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当时在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的程默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北四川路大陆新村鲁迅住宅, 拍摄了鲁迅的遗容、书房以及悼念鲁迅的情形。这些成为第一部新闻记录片,也是我国目前惟一的记录鲁迅葬礼的历史资料。就在这次记录鲁迅葬礼的过程中,程默被宋庆龄、沈钧儒等进步民主人士演讲所感染,为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心声所震撼,可以说这一次拍摄是程默人生的一个转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程默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投身到革命队伍中。程默先后在西北电影公司、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师,这期间他拍摄了一些进步影片。

  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重庆市民来说,发生在1941年6月5日那天的日军大轰炸,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据说有上千人在重庆的大隧道里为躲避日军的轰炸而窒息死亡,从而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空袭大案。57年后的1998年,真实记录这一惨案的150余幅照片公之于世,成为侵华日军残酷暴行的铁证。而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就是程默。

  1998年,年过八旬的程默讲述了拍摄照片时的经历。当时日军的飞机在轰炸,地皮在发抖,为了拍摄这些日军罪行的照片,他始终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在重庆遭受轰炸的几年时间里,程默在曾家岩50号周公馆任联络员,工作在周恩来身边,公开身份是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师兼国民党卫戍司令部摄影顾问和空袭救护委员会摄影师。他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在战火硝烟中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

  后来,由于暴露了地下党的身份,程默于1943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制片厂摄影师。“我仿佛到了一个新的天地。记得刚到延安时,我和程铁来到毛主席的窑洞前,为毛主席拍片和摄像, 心里很激动。一次,在给毛主席拍摄时,毛主席说:你叫程默(谐音沉默)拍片子可不沉默啊!”

  程默等人用简陋的设备记录下了那个时代延安的风貌。在程默的镜头里,不仅留下了延安历史原貌,也留下了毛泽东等人日常生活中的音容笑貌。

  郑景康

  郑景康,1904年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其父为清末著名爱国思想家、洋务运动实业家陈观应。1930年,他在香港开办“景康摄影室”,从事人像摄影。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香港从事摄影的郑景康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拍摄有关抗战的照片,为抗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1938年初,他离开香港,经广州来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了一批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照片。

  1940年12月的一天,郑景康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张颖、徐冰帮助下,来到曾家岩的“周公馆”,见到了周恩来和叶剑英,聆听了周恩来的亲切勉励。随后,又在他们的关怀和帮助下秘密地离开重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他革命道路的新里程,也使得他在摄影艺术上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延安,郑景康受到了党的关怀、重视和培养,当时, 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专职照相摄影工作的,仅他一人, 由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萧向荣直接领导,对他工作上大胆使用,积极支持,生活上享受科长级干部待遇。他克服了摄影器材缺乏、生活条件艰苦等困难,积极开展工作,利用摄影手段“歌颂人民,揭露敌人”,为创建中共的新闻摄影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期间,郑景康作为摄影界唯一的代表(吴印咸参加了大会,他是延安电影团负责人,属于电影界代表)参加了大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深受教育和鼓舞。

  开会的第一天,毛泽东刚入会场向与会者打招呼时,就曾款步走到郑景康跟前。未等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周扬介绍,郑景康便激动得站起来自我介绍道:“我是照相的,叫郑景康。”这时周扬补充介绍道:“他是从重庆国民党总统府来的摄影师,曾给蒋介石照过像。”毛泽东很礼貌地与郑景康握手致意。

  颇有意味的是,在座谈会期间,郑景康举办了个人影展,真可谓锦上添花。这次影展受到延安军民和文艺界的欢迎。任弼时、贺龙是影展的第一批观众,毛泽东也兴致勃勃地亲临观赏并称赞郑景康的摄影艺术。在作家俱乐部展出时,毛泽东在一个晚上由警卫员提着马灯陪同,前来观看。可惜那天夜里郑景康不在,据当时在场的美术家张仃后来转告郑,毛泽东认为这些照片的最大特点,是能抓住动态。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郑景康深入工农兵生活,拍摄了大量反映延安军民劳动生产和建设的作品。他采访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拍摄了《铁水》、《开荒》、《丰收》、《南泥湾之秋》等历史镜头。这些照片曾参加“街头艺术台”展出和1943年10月延安举办的“三五九旅南泥湾大生产”专题摄影展览,获得延安军民的赞誉。

  郑景康在抗战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用照相机拍摄了党中央领导人的革命活动和风采,记录了边区军民的革命斗争和生活,留下了延安历史的珍贵画卷。1944年他拍摄的毛泽东像,形神兼备,深受毛泽东本人喜爱,被党中央批准为可以公开悬挂的毛主席的第一张标准像。这幅领袖肖像作品曾在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大量印发,为广大军民所熟悉、所敬仰,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召唤力量。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广场悬挂,成为一个新时代的象征。在郑景康拍摄的中共领导人照片中,还包括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陈云、林伯渠、徐特立、李富春、叶剑英、贺龙、陈毅、聂荣臻、邓发、王震、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他们形象生动,风采各异,构成了中共领袖多彩多姿的名人画廊,如今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弥足珍贵。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美军观察组和美国总统代表赫尔利大使先后抵达延安访问,并得到毛泽东的接见。由于郑景康懂英文,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又调郑到王家坪八路军总政治部工作。他跟随叶剑英一起参加接待和陪同参观,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外交活动和统战工作四处奔波, 拍摄了有关活动的大量照片。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电邀赴重庆谈判。在延安机场,郑景康拍下了《挥手之间》的著名照片,与吴印咸、徐肖冰同时记录了这一重大的历史瞬间。(孟红)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