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导弹将军”张爱萍:“我们不能没有打狗棍”(6)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1月09日 15:3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三、叶剑英请张爱萍再次出山时谈话的话题,重点是洲际导弹

  张爱萍出狱后遭受的这场沉重打击,使他的既定目标夭折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人民寄予厚望的邓小平又被打倒,国家就像前不久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一样,正在剧烈的动荡中。谁有回天之力呢?怎样才能扶大厦于将倾呢?他深深地思考着。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对张爱萍的批判才宣告结束。在监牢囚室、破房闲宅及招待所辗转、漂泊了10年的张爱萍全家,终于在1977年春节前夕回到了“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扫地出门的那个家。

  1977年3月9日,叶剑英重新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才3天,便请总政治部副主任徐立清动员张爱萍回国防科委主持工作。张爱萍未置可否,说:“代我谢谢他,不是他保护,我可能熬不到今天。”徐立清连续三次登门诚请张爱萍出山,均为张爱萍谢绝。

  求才心切的叶剑英又把张爱萍请到了西山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怎么了你,反反复复地请你都不干,这么不支持我的工作!”

  张爱萍说:“不是我不支持您的工作,是这个单位的领导现状让我无法工作,加上我的心脏不太好。”

  “怎么个不好法?”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连续批判,给批‘劈’了。”

  “劈了”就是裂开的意思。叶剑英为张爱萍的调侃带着心痛和辛酸笑了:“我了解你,只要你想干,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指当时国防科委的领导——笔者)的问题,中央已经决定,最近就清查他,让他回地方去。中央也准备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工作。拨乱反正,还是很需要把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家好好地整顿一下的,抓紧建设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了!”接着,叶剑英谈了国际形势和国防现代化问题。他说:“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空前的立体战、合同战、总体战。我们落后已经不止一二十年了!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没有核反击能力,就不能拥有和平。”

  叶剑英还说,“还是老话,75年谈的你还记得吧?因为‘文革’,尖兵2号拖了6年,就是因为这个才让你回的国防科委。本来两弹结合作洲际飞行,70年代中期就应该实现的。”

  当叶剑英说到为了发展我国的洲际道弹,需要张爱萍出来工作时,张爱萍便表示:“服从组织的安排。”叶剑英笑了,这次笑得很满意、欣慰和开心,又说出了15个月前的那句话:“这才是你张爱萍,我知道你会出山的,你有什么要求吗?”

  张爱萍想了一下说:“回科委工作,需要给我配个好政委。”

  叶剑英说:“你挑吧,你挑谁给谁。”张爱萍回到了家里,把叶剑英与他谈话的情况告诉了李又兰及子女们。他们问:“要你什么时候上任?”张爱萍说:“当然是越快越好喽。叶帅追着屁股打。”1977年9月16日,经华国锋批准,中央军委任命,恢复了张爱萍副总谋长的职务,兼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的长子、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张翔将军回忆说:“1977年3月叶剑英请张爱萍再次出山时谈话的话题,重点是洲际导弹。”

  洲际导弹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张翔说:“没有洲际导弹,我们的原子弹无法打到当时对我国安全威胁最大的敌国——前苏联的要害地区。因此,尽管我国原子弹在1964年就已爆炸成功,但在70年代的中苏对抗中,我国在战略上仍处于劣势。表面上看双方都有核武器,又是百万大军相互对峙,势均力敌。但在核打击能力上,我们只能够得上苏联的亚洲目标,而我国所有的城市和战略目标,都在对方的核打击范围内,战略态势对我十分不利。”张翔还特别说到:“我看一个采访航天专家王永志的节目,王永志说他们听过传达,洲际导弹搞不出来,毛主席睡不着觉。”

  张翔认为,叶剑英执意请张爱萍出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一触即发的国际形势压力。他说:“叶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又担负着主持军委工作的重任,系国家安危于一身。他对战略核武器,尤其是洲际导弹在两军对抗,在扭转我被动战略态势上举足轻重的作用,看得非常清楚。同时,他对父亲的为人,以及在国防科技事业上的领导能力也了如指掌。所以,他坚持父亲必须再次出山,尽快拿出制敌命脉的洲际核导弹武器。”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叶剑英的判断与决策: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成功。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掉过头向西,洲际导弹覆盖的就是莫斯科。这意味着,苏联在中国边境上部署的百万大军已失去了战略价值。不出所料,不到两年,勃列日涅夫即在塔什干发表公开讲话,主动向中国示好。随后,中苏的国家关系逐步回归正常轨道。

  张翔说:“两弹一星,邓小平一语中的,拿到了它,中国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影响的大国。随着中国洲际导弹在南太平洋海域的降落,80年代初,中、美、苏大三角的国际战略格局形成了。”

  四、叶剑英极力支持由张爱萍建议、中央批准的“718”工程

  早在1965年我国第二次核武器试验成功之后,决定洲际导弹上马时,张爱萍就向当时的中央专委主任周恩来提出了研制远洋测量船的建议。在这一年召开的第十三、十四次中央专委会议上,周恩来要求国防科委进一步研究提出方案,张爱萍即组织总参有关部门及二、四、六、七机部研究并由六机部、中国科学院、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等单位论证。当时,钱学森就这样说过:“我国的原子弹已爆炸成功,导弹技术也取得了突破,下一步就该向洲际导弹技术进军了。但是,我们的国土东西南北纵横最多只有5500公里,而洲际导弹的射程要在10000公里左右,我们要搞洲际导弹,就要有海上测量船。”中央专委在讨论时,有领导同志提出,你们的这个方案有把握吗?张爱萍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句,我们当初对第一颗原子弹的预测是在1964年,它果然不就炸响了吗?周恩来听完后说,中央批准了。

  后来,在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的初期,张爱萍就陷入冤狱之中了。直到1967年7月18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议,才确定了这一科研尖端项目,故称为“718”工程。远洋测量船是集高、精、尖测量通讯技术于一体,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航天测控城”。当时承接这一工程的单位的领导、专家一度信心百倍、竭尽全力地投入工作。但是,“文革大革命”的动乱致使一些领导和专家们惨遭迫害,有些承接单位陷入瘫痪状态,“718”工程犹如雾海巨浪上的扁舟,随时都有被颠覆的危险。

  “文革”进行了7个年头的1972年4月一个下午,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北京西山小会议厅主持召开军委办公会议,讨论“718”工程是否上马的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张春桥,国家计委主任余秋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彭绍辉,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海军副司令员、“718”工程领导小组的周希汉等。张爱萍因还未获“解放”没有参加。

  叶剑英坐在长条会议桌的顶头,想着即将研究的问题,不禁有些愤懑。美国有“阿诺德将军”号和“艾登堡将军”号,苏联有“德斯纳”号和“加加林”号,他们依靠这些远洋测量船在公海频繁地进行洲际导弹试验。而我国,从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决定研制远洋测量船到如今,快8年了,计划仍停留在纸上,甚至“上”与“下”还扯不清。叶剑英的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与会者都到齐后,他首先说:“周总理决定由我主持这次军委办公会议,专门讨论一下远洋测量船……现在,我们首先请钱学森同志介绍关于造船的必要性。”

  在叶剑英和与会者目光的注视下,钱学森从专家的角度汇报说:“远程洲际导弹射程远,不同于我们以往的导弹试验,前面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高弹道和低弹道短射程的飞行试验,但如果不经过全射程试验,是不足以完全检验它们的技术性能的,我们的导弹必须搞全程试验,没有远洋测量船是无法进行的。”

  坐在与叶剑英对立位置——长条桌另一头的张春桥持对立的态度,没待钱学森讲完,突然插话说:“我对造船的说过,我是大陆派。”

  叶剑英压下对张春桥插话产生的怒火,对钱学森的汇报表示赞许。钱学森继续汇报道:“搞全程试验这是导弹的必由之路。……我们的导弹需要船,我们的国家也需要这样的船!”李先念接过话头,挥了一下手说:“远洋测量船的问题,不是讲下马,而是要研究一下,要不要这么多,要不要这么快?”

  独臂将军余秋里站起来说:“我们计委的意见还是上。尽管国家经济有困难,但还有这个财力。”也是独臂将军的彭绍辉也站起来语带双关地说:“我也是一只胳膊,我们总参的意见是支持的。”张春桥又说:“我们一出航,美帝、苏修跟着跑怎么办?”

  肖劲光回答说:“我们有护航舰队!”张春桥心生一计又说:“测量船要搞,放在上海是不是很合适?上海任务太重了,船,我看就不要在上海造了吧。”随后话锋一转,“我还在想,是不是要搞这个工程?”

  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叶剑英。叶剑英走到墙上挂着的巨幅世界地图前,向钱学森问清了洲际导弹的降落海域后,严肃而激动地说:“从总理批准到如今,快8年了!难道还要再来一个‘抗战’不成!……中国正年轻,此时不造,更待何时!”叶剑英走到周希汉面前说:“周希汉!你挺起腰杆干!过去李作鹏当工程领导组长,没干过一件实事,他垮台了,你挺起腰杆抓这件事,不要弹出来了,船还没有出来!”

  最后,会议决定测量船队的研制工作要坚持下去,并将第一期工程的规模调整为5个型号6艘船,大部分仍在上海地区建造。后来考虑到试验海区落点测量方案的变化以及保证在航率,又增加了6艘船。

  叶剑英主持召开的这次会议,使中国的远洋测量船在乱世中顽强艰难地萌生了胚胎!

  1973年3月张爱萍复出以后很重视远洋测量船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愈刮愈大,愈刮愈烈,张爱萍再次被打倒,远洋测量船的研制工作受到很大的干扰。

  1977年9月,张爱萍再次复出之后,把研制洲际导弹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中央专委批准洲际导弹1980年发射。

  当时,洲际导弹已先后进行了陆上低弹道、高弹道和卫星弹道三种成功试验,导弹的各部件正在测试之中,只待远洋测量船建造成功,便可安装投入全程定型试验。而远洋测量船,其船体刚刚完备,也已下水,但船上的一切测控设备正在研制之中,有的重要部件甚至还杳无踪影。为了尽快把远洋测量船建造出来,1977年9月21日,张爱萍在上海召集了与远洋测量船有关的各单位——总参、总后、海军、空军、二炮及国家30多个部委、总局、中国科学院以及二十几个省市的近150代表,共商攻堡妙计。

  上午,张爱萍亲自率领与会代表参观“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建造基地——江南造船厂,在听了该船厂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说:“远洋测量船是国防尖端项目,是全国大力协作的产物。党中央要求我们要有准备打仗的思想。我们的战略导弹就是一弹要打到敌人心脏地方去。”他还强调说:“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允许将远点测量地球站建在别国土地上,所以要把远望(远洋测量船的船名)号船建好,质量搞上去。武器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必须要贯彻质量第一的思想,不合格的产品我们不验收。”

  在下午的开幕式大会上,张爱萍又作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我们的洲际导弹能不能按期全程试验,测量船是关键。现在离党中央给我们的时限,不到三年了。大家说怎么办?”在充分调动起与会者的警觉与智慧后,他郑重宣布:“1979年12月31日24时前,各系统必须完成东5洲际导弹发射的一切准备。谁超了这个时限,对不起,我们只好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张爱萍对东风5号洲际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几次详尽具体的检查,确认万事俱备后,于1980年3月9日,以他和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的名义发布了《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动员令》,国防科委政治部发出《关于580政治工作指示》,同时报请中央专委批准。确定1980年5月18日进行东风5号洲际导弹第1发全程飞行试验。

  4月20日,驶向南太平洋的以“远望”号领首的远洋测量船混合编队出发时,已经83岁高龄的叶剑英,与张爱萍等亲临上海黄埔江码头送行。当完成这次试验驶向南太平洋的远洋测量船混合编队胜利归来时,正在上海的叶剑英特意赶到吴淞口欢迎。他高兴地与编队的人员合影,并对大家说:“同志们战胜酷热、台风、巨浪,胜利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祝贺你们!”之后,他又邀请编队负责人到他的住地详细汇报情况。他说,“这是第一次出去,很成功,海军有很大的发展,要好好总结经验,把它作为今后海军建设的宝贵财富。”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