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推进节能减排 需上下一心行之(3)

2012年11月28日 11:32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在扩大内需、刺激内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沈建国: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拉动内需,拉动必要内需,不要盲目拉动内需。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内需要拉动;对于适度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内需要拉动。我个人认为,过度超前的消费不宜鼓励,更不宜刺激。因为鼓励、刺激过度超前消费,会直接导致攀比,导致浪费,导致资源和能源被无节制的开采、使用。

  转变发展方式,根除“肠梗阻”

  上下两头热、中间层面冷的状况根本原因在传统的发展的惯性力量和管理层发展观的停滞落后所致。要根除“肠梗阻”就得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为准绳考核地方管理者政绩。

  记者:您曾在济南市任职,主抓过旅游工作。

  沈建国:对于旅游工作,有些人对它的重要性还不理解。当时,济南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购买了挖泥船,对大明湖进行清淤、扩挖,使之增加2/3的面积,然后进行了很大的努力,拆除了湖边的不少建筑,还大明湖本来面目,使之成为“三面荷花、四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真正旅游景区。还有趵突泉,由于临近地区采煤,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导致断喷。经过努力,关闭了煤矿,使地下水逐渐复位,趵突泉的美景又重现了。如今看来,旅游和城市环境保护不仅没有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了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从这点来说,城市的管理者确实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实践证明,环境好了,再科学利用现有的人文、自然景观,发展旅游经济,其效果要比发展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效果更好,而且可持续。

  记者:管理者也需要转变固有观念。

  沈建国:是的。这个转变也不容易。当时,济南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星旅游城市的荣誉,但有些人质疑说,这样的荣誉有什么用啊?言外之意不言自明。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发达的旅游产业对山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再也不会有人质疑了。事实胜于雄辩。主要是在没有现实说服力时,管理者如何统一思想,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是否有未来。

  记者:有专家说,我国的环境治理状况总体呈现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状况。在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常常耗费很长时间,甚至不了了之。您对这种状况怎么看?有何建议?

  沈建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其他别无选择。之所以对环境污染问题处理效率低,甚至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只重眼前利益,只关注GDP的增长、税收的增加;而对长远发展、民众的关注不予理睬。在我看来,应切实弱化对地方管理者唯GDP的政绩考核办法。因为在唯GDP的指引下,地方管理者关注国计民生事少,关注自己的职位、自己的政治前途多;实事求是办事的人少,而做虚事的人多。管理人、治理人比对治理大江大河的难度大的多,把人管理好、治理好,大江大河的污染治理就相对容易多了,处理环境污染事件的效率必定提升。

  记者手记

  让节能环保“入心、入脑”。

  以记者所知所见,举凡名字叫建国的,多半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此次的采访对象沈建国正是如此,身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她对共和国成立之初所提倡的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铭记不忘。在如今国家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节能低碳”,“节能环保要入心、入脑”。

  沈建国的这些话触动了笔者的思绪:如果管理者和普通民众都能够将“节能环保入心、入脑”,都能“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节能低碳”,那我们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恐怕也没那么难。难就难在言行一致。

  如约来到她的办公室时,她正在靠近窗子的办公桌前与人谈话。那天阴天,所以办公桌上方的灯亮着;接受采访时,她离开办公桌到靠近门的茶几旁落座,因为要拍照,她打开了茶几上方的灯,同时关闭了办公桌上方的灯。她强调,“节能低碳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角落做起,从每个单位做起,从每个城市做起。”在谈到现在奢靡、无底线的攀比现象时,沈建国竟然大感其愤。谈到公务接待的浪费时,她深表痛惜,她告诉记者,她到地方去很少打招呼,“这样做对接待方而言确实有点突然,但不会影响工作,尤其对调查性工作更有利。很难两全其美。这样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沈建国的言行点滴证明她做到了“入心、入脑”,做到了“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节能低碳”。

作者:苏玉东 陈向国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