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农民30年春节记忆

2011年02月01日 14:3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关友江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抽着烟。他身后的墙壁上挂满了腌好的鸡鸭鱼肉,大块头的爆竹烟花堆满了堂屋。“早就备齐了年货,只等着在外打工的子女们赶回来,好好团聚团聚。”他说。

  因为33年前在推动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今年64岁的关友江是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中国农民。兔年新春到来之即,当记者走进这位老农家两层楼的农家乐时,家人们还在为接待游客而忙碍着。

  关友江所在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去年一年接待游客50万人。老关和二儿子关正锦经营的这家农家乐,一年纯收入10万余元。“加上种地、儿子打零工、房屋出租等,一年挣上15万元不成问题。”他说。

  孙女关倩倩悠扬的钢琴声从里屋传来。“过去日子苦的时候天天盼着过年能吃点好的,现在的日子过好了,过年只是图个热闹。这不,孙女正准备着年三十晚上给叔叔、姑姑们弹上几曲助助兴呢。”关友江说。

  看今朝,思过往,老关不无感慨:“咱农民如今手头是真有钱了,钢琴一节课学费就一百元呀,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30多年前可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大多数村民常年在外逃荒要饭。

  在关友江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一家人从没吃过一顿饱饭,平时经常把讨回来的饼头、锅巴头放在篓子里晒干了,饿了就煮着吃。

  “那几年从来没在家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因为逢年过节是乞讨收获最多的时候,往往能讨到大米和馒头。”他说。

  今年42岁的关正锦一旁插话告诉记者,有一年春节父母讨饭在外,年幼的兄妹们在家煮稀饭时不小心把煤油灯打翻在锅里,就那样也不舍得倒掉这锅饭,几个人抢着喝完了。

  老关说,不是小岗村民年轻力壮却不肯劳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时代,地里产出的粮食少得可怜。

  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这一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并被推向全国,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实施大包干后,小岗村第一年就打了13多万斤粮食,这相当于小岗村1955年到1970年的粮食产量总和。

  关友江就是这18个“敢为天下先”的农民之一。他说:“单干后第一年,俺家收了八、九千斤稻子,晒的山芋干在院子里堆得像座小山。过年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杀鸡宰鱼、大摆筵席,相互请客喝酒。记得那年腊月俺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挂满了腌制的鸡、鸭、猪肉,那真是壮观。”那是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春节。

  上世纪80年代,几乎全村人都把草房拆掉,先后住进了新盖的瓦房过大年。而上世纪90年代初起,农民们手里有了余钱,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冰箱,录像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友江说,那时起每到除夕,吃过年夜饭以后,一家人就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吃着糕点、糖果,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心里别提有多甜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业迅速崛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小岗村一些不满现状的年轻人离开了父辈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背起行囊走天涯、闯天下,形成了一股“民工潮”。

  关友江家的四个儿女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这些年轻人逢年过节从外地回家,不仅带回了辛苦赚来的积蓄,更带回了外部世界的信息,帮助村里人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

  21世纪的小岗村村民们不再满足于外出打工赚钱,开始探索在自家门前发展多种产业的道路。

  从2001年开始,小岗村陆续发展起葡萄、生猪、蘑菇等特色种植、养殖业,有的人将家里的部分土地租给企业或者产业大户,自己则到企业上班。

  关友江家2008年把瓦房换成了楼房开起了农家乐,前后院子一共可容纳十几桌客人同时用餐,每年接待游客四万人左右。以“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大学生创业园为代表的小岗旅游业正蓬勃兴起,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小岗人还把目光瞄向工业,建起了工业园。钢构厂、节能设备厂、面业加工厂陆续入驻。家乡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归故里。

  2000年,关正锦辞去了在广州的工作,回家帮父亲开农家乐,还利用空余时间在附近的钢构厂打工。“家门口工作虽然没有在大城市赚钱多,但是生活开销比外面小,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相互照应。”他说。

  关正锦去年花二十多万在凤阳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他说:“现在日子好过了,俺小岗人的生活跟城里人没啥两样。”

  关友江说,村里不少人都在县城买了房,有的还买了车,大家如今最重视的是对下一代的培养。“相信俺们的子孙后代和小岗村一样都有会一个美好的未来。”(记者王健 蔡敏)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