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2岁老太帮助家里多个保姆学习成为金牌月嫂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7月18日 08:1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孙世英家宽敞的客厅几乎被记者挤满了。他们扛着摄像机、举着录音笔,记录下这位92岁老太太的一举一动。

  记者们是被这样一则社区新闻吸引来的:从1985年至今,孙世英前后雇用了约20位保姆,她帮助其中的几位学习了从解剖生理、内分泌知识到英语、缝纫、财会等技能。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出入孙家的这些小保姆,如今有人成了月薪近万元的“金牌月嫂”,有人当上初中英语教师,还有人成为企业会计,走上了自己过去未曾预料的道路。

  在新闻里,人们称孙世英为“春蚕奶奶”,她还登上了一家电视台的“好人榜”。可满头银发的老人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些再平常不过的事。“她们到我家时都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如果不是家境不好,也不会这么早就离开父母和学校。如果她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愿意帮助她们。”

  “这些小姑娘就像我的孙女一样”

  “春蚕奶奶”如今与女儿、女婿一起住在北京北四环外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里。由于女儿坚持做“丁克”,这个三口之家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0岁。按曾经在这里打一年多工的保姆小荷的说法,这是个“典型的老龄家庭”。

  上世纪80年代,孙世英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离休。那时她居住在郑州,常年被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困扰,于是家里开始请保姆。

  从那时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孙世英家也先后换过将近20位保姆。但只要她们在这里工作上几个月,这位曾经中风、患过乳腺癌的老人总能记得住她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还保留着其中一些女孩的照片。

  “安芳、艾菊、凤如、邦燕、小荷……”她伸出生满皱纹的手指,一个个数着说,“我家里人不多,儿子一家移民美国,所以这些小姑娘就像我的孙女一样。”

  当年18岁的河南姑娘安芳是这家的第一个保姆。在老太太看来,她虽然已经初中毕业,却对继续学习文化知识不太上心。不过,孙世英也发现,安芳喜欢做缝缝补补的活儿,于是干脆在60元工资的基础上,又每月补贴她15元去缝纫学校学习。

  艾菊则是个爱学习的姑娘,并且特别喜欢学英语。曾经在教会学校读书的孙世英帮她买了录音机,教她口语,甚至常主动对艾菊说:“那我们就开始conversation(对话)吧!”后来,艾菊继续读了中专、大专,在河南一所中学当上了英文教师。

  不过,最令老人唏嘘的还是凤如。凤如的母亲是续弦,她在家有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姐。7岁时,父亲去世,这一母一女就显得更多余了。她仅仅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被迫辍学,不久便进城打工。

  在老人家里的日子,或许是女孩生命里的一段悠闲时光。那时孙世英和老伴儿的生活都可以自理,凤如只需要做些简单的家务活儿,每个月能赚上80元。日子久了,孙世英发现凤如连日常汉字也认不全,就教她识字、写字,再教她写信的格式。

  过去“半文盲”的女孩,开始兴高采烈地写信回农村,问母亲“现在过得好不好”。

  但时间不长,她的嫂子生了小孩,哥哥叫她回去帮忙照顾。临走时,孙奶奶送了她一件呢子外套,而她抱着奶奶的肩膀痛哭。等待着她的生活并不难预料——回到家乡,给家人做保姆,拿不到一分钱的工资,仅仅能解决住宿与三餐。

  “那孩子太苦了。”坐在家里的木椅上,伛偻着背的老人回忆道,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她曾收到过一封凤如写来的信,这个识字不多的女孩在信里写道:“我很痛苦。”

  孙世英给凤如的哥哥打了一个长途电话:“她在我这里可是有工资的,回家你好歹也要给她点儿零用钱吧。”

  但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电话是否起到作用。老人后来搬到北京与女儿同住,变了邮寄地址,她再也不能收到凤如以往每年都会寄来的贺年卡了。

  “我和她可有话聊,待在一起话就多”

  如今,在孙世英家里,31岁的张崇是刚刚来了两个多月的保姆。事实上,这是她在结婚后第一次出门到外地打工,第一次走进北京。

  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短发、微胖、不爱与外人交谈的张崇是极为不起眼的一个人。她是被“换过来的”。过去,她的丈夫在南方一座城市开公交车,收入还不错。但这两年,丈夫被检查出患有恶性肿瘤,他只能回到河南驻马店的农村老家照顾两个孩子,并让妻子外出打工。说到自己家里的状况时,她双手交叠着放在膝盖上,神色平静得像是谈论别人的故事。

  但孙世英知道,张崇希望能多赚点钱,就像曾经在这家里待过几年的小保姆邦燕一样——她如今已是“金牌月嫂”了。

  尽管老人已经记不清邦燕究竟在自己家里工作了多少年,但她仍记得1992年第一次看见这个女孩的样子。她长相清秀,身高却只有1.38米,进门的时候怯生生的。

  在来到孙家之前的几个小时,这个矮小的女孩正在家政公司门口急得团团转。在老家,她常常被酗酒的父亲打骂。当时“年轻,脾气太倔”的邦燕,干脆跟着曾在北京当保姆的表妹一起离家出走。但那个年代的家政市场远不如今天开放,公司只接收有介绍信的人。“只带了一张身份证”的姑娘傻眼了。

  她在公司门口遇见了孙世英的家人,当听说她的学历是初中毕业时,他们将她带回了家。在这里,最初连米饭都蒸不熟的邦燕是从做饭学起的。她还得严格执行孙世英的卫生标准。“透明的和发乌的可不一样。”老医生严肃地说,“如果是在医院,我可得带着白手套把房间里的犄角旮旯都摸一遍,手套不变色才行。”

  回忆到这里,邦燕“咯咯”地笑起来,“其实她从来也没这么检查过。”

  她有时候觉得奶奶“非常严,不是一般的严”,但更多时候她也承认,这些经历对自己今后很有帮助。

  更何况,不管怎样,“我和她可有话聊,待在一起话就多”。晚上,她们能从9点聊到11点。有时候,邦燕发现孙世英的情绪不好,就会问一句:“要不然咱把房间给挪挪?”

  所谓“挪挪”,就是像不少家庭主妇转换心情的方式那样,把房间里的家具来个“乾坤大挪移”。这时,好似祖孙俩人就会费劲地将家具全部换到新位置。“爷爷觉得我们做的事有些可笑,可我俩还觉得挺有滋味。”邦燕又笑了起来。

  “她是用心对我好啊”

  对邦燕发生最大影响的转折,发生在她来到北京两年后。那时,她已经对一般家务活儿驾轻就熟。在孙世英看来,邦燕每天都有大把的空闲时间,“那不如就来学点知识,反正也不耽误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孙世英就考取了位于南京的国立中央高级助产学校。她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亲切地称她为“小老乡”。有时,她会和同学们一起被邀请到周家“打牙祭”。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生产时,孙世英正在产房里见习,后来还因此与年岁相差不远的于立群成了好朋友。

  “反右”中,孙世英陪同丈夫刘琦行一起被下放到郑州工作。直到离休前,她都在妇产科行医。所以,这位老医生想教教邦燕“解剖生理”。

  如今回忆起那段故事时,老人记得这主要是由于邦燕曾经向她诉苦:“在农村,有病了都不知道怎么办。”可在邦燕看来,自己当时可没有一丁点想要学“解剖生理”的意思,甚至恰恰相反,“开始我太没兴趣了,我又不当医生,学这个干什么?”

  可时间毕竟是空下来了,邦燕想着,“反正又没事,学点知识也好。”

  每个星期总有两个下午,这一老一少就趴在客厅的餐桌上学习。学习内容包括:月经是怎么来的,婴儿是怎么出现的,内分泌系统的知识,甚至还有消毒步骤和营养学。尽管是“业余学校”,可孙世英毫不放松课堂上的要求,唯一的学生每堂课都得做笔记,下节课开始前要先通过测验,直到“好了,这个课过关了”,才算结束。

  “刚开始硬着头皮”的学生渐渐从这门课里找到了乐趣。一个孕妇来家里做客时,孙世英拿出听诊器帮孕妇检查,还让一旁的邦燕也实践了一把。那是她第一次听到胎心,“觉得太好玩了”。

  邦燕并不知道,这些当时看来好像不太用得上的知识,在她未来的生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时,邦燕仍对自己未来的道路一片迷茫。她只有二十几岁,文化程度不高,与父母疏于联系,背井离乡,心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可在孙奶奶看来,她却是个“又自卑又自负”的女孩子。

  老太太想给她介绍对象。邦燕的身高成了难题,先后3个男人都不同意。孙家一个亲戚家的司机,尽管个子也不高,却说:“我这么矮,可得找个高的。”第4个人最终成为邦燕的丈夫。那是个身高1.8米的男人,他的表哥与孙世英的女儿是同学,他也十几岁就来到城市打工,家庭条件不算太好。

  1999年,他们结婚。酒席只有一桌,是孙世英和家人帮着置办的。邦燕在城里的亲戚只有一个表妹,孙奶奶家算是“娘家人”。老人还将自己摸彩票时中的一台25英寸彩电作为陪嫁。

  “我这儿离不开人。你都结婚了,也不能把你绑在这儿。”孙世英这样想着,终于与陪伴了自己好几年的“孙女”分别了。邦燕生下一个女儿后,就在北京做起了月嫂。目前,她的月工资已经涨到了9000多元。

  每当提到邦燕,老人骄傲的神情就像是说着自己的孩子:“她现在每个月的工资很高的!”不过,她又心疼地补充了一句,“听说晚上常常不能睡觉,实在太辛苦了。”

  至于邦燕,她今年已经40岁了,却仍时常给老人打电话,向她请教产妇遇到的问题,也帮奶奶排解心情的郁闷。她说:“奶奶对我的改变,太大了。”

  有人问起孙世英,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帮助家里的小保姆。老人则会提起一个20年前的故事。邦燕刚到她家的第一天,孙世英就因心脏病住进武警总医院。尽管病房里还有一张空床,但邦燕却整夜未睡,盘腿坐在床沿,目不转睛地盯着老人。她不知道什么是心脏病,也不知道这种病该怎么护理,但她“就是觉得害怕,就怕睡着了听不见你叫人”。

  “她是用心对我好啊。”老人拍了拍自己的胸口说道。

【编辑:姚培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