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大城市应急避难观察:“回家困难者”需迅速安置(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8月13日 15:10 来源:新华网-瞭望 参与互动(0)

  “回家困难者”生命安全的屏障

  “仅仅有防灾设施和政府准备,并不能确保减灾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闫笑非说,“民众长期不懈的防灾训练,以及由此培育出的防灾意识和逃生经验,是防灾设施和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

  大量灾例证明,人类预知灾害的能力有限。为此闫笑非建议,应加强对民众防灾意识的宣传教育。街道、学校、企业等单位也需经常开展防火灾、防地震、防水灾等灾难的逃生演习。

  据金磊介绍,2004年,伊万飓风袭击古巴,但政府预先疏散了200万人,从而使灾后无一人伤亡。在当今古巴,全国城乡人口有超过95%的人经过日常救灾训练。这说明,防灾减灾并不为发达国家所独有,关键是要建设起一种基于意识、责任、制度、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在城市中不同地段,要按周边情况建设相应应急避难场所。

  一般来说,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临时避难场所”和“广域避难场所”两种。前者多为人口密集地点附近的街头绿地、小型公园等空旷区域。后者多设于大型公园、广场、大学校园等地,不仅空间更大、可容纳人员更多,且可以在周边建筑群倒塌或发生火灾时为避难者留出足够安全距离。

  鲁照旺认为,政府应把学校建成最好的避难场所。他举例说,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市80%的避难市民是在各类学校中避难。“学校大多有比较好的避灾条件,具备避难必需的基础设施条件,有避灾的场地和建筑。”

  在日本,应急避难场所的中坚力量是当地的小学。日本每所小学都建有仓库,存放压缩干粮、帐篷、普通药品等物资,这些仓库由附近社区家长和教师共同管理。当公共灾难出现后,小学操场和教室就成了紧急避难场所。而在日本的中学,一般还建有冷库,存放血浆、疫苗等救灾药品。

  “在灾难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是受灾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鄢圣华说,“政府要加大对已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管理和维护。唯此,民众在大灾难后,才能从这里获得基本的尊严感和安全感。”

  鄢圣华还指出,政府除做好应急避难的平时“功课”,要鼓励各社会力量参与灾后应对。比如要求企业尽可能为回家困难的员工提供居住条件,并在企业所在设施内储备一定天数的饮食和生活物品,等等。

  据了解,在日本,在暴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东京会开放政府设施和公立学校供“回家困难者”暂避,并与商业酒店、铁路系统达成协议,让酒店开放大堂、车站开放站房设施容纳此类人员。这些措施在2011年“3·11”地震和同年9月的“15号台风”灾害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马学玲】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